世博历史之谜
大阿福属于惠山泥人中的“粗货”,却为何格外受宠?
早期的惠山泥人除了佛像外,大多做的都是“粗货”,寓意吉祥,象征美好与正义。至于“手捏戏文”等“细货”,那是惠山泥人发展到鼎盛时期,也是在明清盛世时才有的。惠山泥人“粗货”中最经典的代表作当属泥塑大阿福。两个泥娃笑容可掬,赤足盘膝,娇憨可爱。
关于泥人阿福,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后来,有个天神“沙孩儿”化名阿福,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阿福亦因流血过多,离开人间。人们很感激阿福,就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孩童的形象,把它们称作“大阿福”,以作纪念。
大阿福经过历代艺人的再三创作,栩栩如生,逐渐成了人们对健康、幸福和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向往。
【 世博会荣誉榜 】
惠山泥人
作为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惠山泥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惠山泥人分“粗货”和“手捏戏文”等“细货”,“粗货”中的代表作为泥塑大阿福。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惠山泥人参展并获奖。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储静伟
无锡惠山是江南的风景胜地,老无锡人常说,惠山有“六多”——古迹多、庙宇多、祠堂多、香客多、游人多、烂泥嬷嬷多。外乡人未必知道这“六多”,但来惠山走一趟,大多要“请”个阿福回家。烂泥嬷嬷说的就是惠山泥人,阿福则是最常见的惠山泥人形象。
据确切的文字记载,惠山泥人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惠山民间艺人们把泥人的香火延续至今。400多年里,惠山泥人有盛也有过衰,而艺人们也与泥人的命运一样或起或落。清代最盛时,惠山泥人巧匠们曾为慈禧太后进贡朝贺,而兵祸相连的战争时期,艺人们不得不弃艺乞讨求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崇有成就的泥艺人为“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和泥人艺术家们还曾经漂洋过海,见识过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一次次地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出国展示。
今年11月22日,无锡市通过专家论证,决定在惠山建中国泥人博物馆,同时打造“阿福泥人乐园”,重点保护和传承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山泥人艺术。
老艺人忆泥人往事
游人们去无锡惠山,看完古迹、拜完庙宇,顺便到横街上走一走,满街挨挨挤挤的都是泥人店。这时候的横街上,家家户户都在捶泥、揉泥、做泥人。游客们兴致勃勃地看完泥塑艺人们的表演,顺手买一个,带回做个纪念。
旅游兴盛,惠山泥人已然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
不过,惠山泥人界的老前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却很反感这类惠山泥塑的旅游产品,“都是工厂里用模子批量生产的,只能算工艺产品,已经谈不上艺术了。”旅游产品的批量生产让惠山泥塑泥沙俱下,一些耐不住寂寞的艺人们为求生存,去给泥塑店充当“门面”。
惠山早期泥人大致有人像和各种动物,造型简朴,粗犷略带夸张,绘彩色调鲜艳、单纯,对比强烈,显露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惠山人称这种类型的泥人为“粗货”。到了明清惠山泥人兴盛时期,艺人们开始模仿昆剧、京剧的戏文,手捏戏剧人物、戏剧脸谱,表现戏曲故事经典戏文,这类泥塑称为“手捏戏文”,又称“细货”。于是,泥塑艺人也根据其主要作品的不同,分别被称为粗货艺人或细货艺人。
喻湘涟是“细货”大师,擅做“手捏戏文”,不过,她也传承了外祖父蒋家的家学,蒋家以做“粗货”擅长。
蒋家就在惠山脚下的龙头河畔,门前的河水通向大运河。喻湘涟还清楚地记得,每到八月半,苏北人就一路摇着毛毛船到家门口。那时候满院子的泥人都吹干了,苏北人用带来的米、棉花、大豆换走,再沿途兜售出去,或做套圈游戏的道具。外祖父肯动脑筋,他捏的春牛、蚕猫,一个一种式样,决不带重样的,来买的人都很喜欢。
“这些题材都是来自老百姓的生活。过去家家户户养蚕,为了防止老鼠吃蚕宝宝,到了养蚕的季节,农户们就会买几只泥猫放在蚕室的四角驱鼠保平安;春耕前农民们来惠山赶集,买些泥春牛,祈求五谷丰登。”喻湘涟表示。
现在,像喻湘涟这样既懂传统、又能坚守艺术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了。江苏省政府也意识到无论是惠山泥人还是泥塑老艺人都需要传承和保护。
2006年,惠山泥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文化部确定,无锡市的喻湘涟、王南仙为惠山泥塑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孙膑曾用泥人布阵
无锡人以泥人寄托正义与美好,这在惠山泥人的诞生传说中就能体现。
传说战国时期,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两人本领了得,为人秉性却大相径庭。一开始,庞涓妒恶孙膑,用计剜去了孙膑的双膝。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无锡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孙膑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作战,他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败庞涓。孙膑离开了惠山,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
后世的惠山民间泥塑艺人就把孙膑尊为他们的祖师爷。晚清光绪年间,惠山已经有陈聚盛、胡万盛等老字号的泥人店十几家,他们共同成立了泥人业的行会——耍货公所。现在,这间颇有年头的耍货公所在惠山史家弄,保存还很完好,公所里供奉的祖师爷的塑像就是孙膑。
至清末民国时,惠山泥人发展到鼎盛时期,逐渐成为江南民间艺术一绝,在国内外获得不少殊荣。1885年,慈禧太后五十寿庆时,无锡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慈禧太后对惠山泥塑艺人大加褒赏。
宣统二年(1910年),由胡万成大房店铺选送的泥人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1933年,惠山泥人和泥人艺术家们还曾经漂洋过海,参加了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并获得奖项。
一分钟捏出一只公鸡
惠山泥人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
惠山泥人重在手捏,所以特别讲究泥的质量。早期的惠山泥塑艺人都要到惠山东北坡取泥,那里的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的黑泥,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早在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经过十几代艺人的传承与发展,惠山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被国家甚至海外博物馆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同时,在各国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惠山泥塑也越来越获得认可,喻湘涟、王南仙等泥塑艺术大师在日本、韩国等境外国家和地区获得很高知名度。
喻湘涟回忆,一次在大阪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她与一些日本民间艺人同台展示,那年是鸡年,她一分钟就捏出一只大公鸡,公鸡惟妙惟肖,她捏一只送一只。结果,现场的观众全被吸引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将她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观众们频频鼓掌,惊叹不已!
2003年,无锡在惠山建成惠山泥人博物馆,开幕仅6天就有近2万人次光临。这给无锡人很大的启示。 今年11月,无锡市通过专家论证,决定在惠山建设中国泥人博物馆,同时打造“阿福泥人乐园”。泥人博物馆和“阿福泥人乐园”将集中展示数百年历史的惠山泥人艺术,同时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全国13大流派和世界泥塑精品和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