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李伟
实习生 魏琴
自娱自乐的机器人史
2008年,好莱坞制作的《变形金刚》吸引了全世界的电影迷的眼球,电影中集高端科技于一身的机器人让观影者大饱眼福。不过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中的机器人远没有如此暴力,最早的机器人甚至是用来取悦主人的。
据史料载,春秋后期,制造达人鲁班曾惹老母生气,鲁母因此不进茶饭,让鲁班很是着急。为了哄母亲开心,鲁班废寝忘食,花费了两天时间,用木材制造了一只大鸟。《墨子》里称:“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说的就是,木鸟上天后,飞了三天三夜都没落地。无厘头电影《十全九美》里,更是戏谑鲁母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鲁班身边。当然,这仅仅是个玩笑。
鲁班之后,世界各国均有制造机器人的天才涌现。贾札里(Al-Jazari)是著名的发明家,他曾设计过在厨房里帮忙的机器助手和以水为动力的音乐盒。不过,最有名的还是以四个音乐家形象为基础的发音盒。据记载,该发音盒成为富裕阶层争相竞购的奢侈品,它的热销类似于今天的iPhone。
1738年,一个生物老师找到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生物老师正在为无法向学生更好地诠释生物消化过程而苦恼。瓦克逊突发奇想,表示愿意制造一只机器鸭,其内部结构完全仿照活鸭的消化系统。为此,瓦克逊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每天坚持用鸭做晚餐。功夫不负有心人,瓦克逊成功制造了机器鸭,后者甚至还能游泳、进食和排泄。
更巧夺天工的设计还在后面。1773年,瑞士人杰克·道罗斯设计了一款自动书写机器人,利用齿轮和发条工作,这种机器人能够自动在纸张上写字绘画。自动书写机器人推出后,欧洲很多富裕家庭都人手一台,不过很快,那些以为从此不用再写作业的孩子发现,这个机器人根本不能帮他们完成功课,因为它翻来覆去只会写几个字母。
有关机器人的奇思妙想也随之而来。著名科幻小说家阿扎克·阿西莫夫在小说中提出的三个设想,得到世界机器人工业的认可,并成为之后机器人设计生产的目标和原则。阿西莫夫也因此获得“机器人学之父”的桂冠。设想如下:1.机器人不得危害人类。此外,不可因为疏忽危险的存在而使人类受害。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命令违反第一条内容时,则不在此限。3.在不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双足机器人亮相世博
机器人设计很早就出现在世博会上,但真正载入史册的,当属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筑波是日本科技城,1985年的世博会主题是“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而机器人无疑成了展会上的最大亮点。
1985年,来自日本、美国和瑞典的科研机构在筑波展出了数十款机器人设计。和以往强调娱乐不同,此次展出的机器人大都是特种机器人,即为专业项目设计的工作机器人。这数十款“蓝领机器人”中,有能够爬楼梯的机器人、清扫机器人、机械零部件分类机器人、甲板除锈机器人和排险机器人。
更大的震撼来自双足机器人的展出。此前,因为材料和技术原因,大部分机器人都设计得比较简陋,完全没有“人”的结构和造型。筑波世博会上,日本和美国同时推出双足站立行走式机器人,将机器人的仿人设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筑波世博会改变了日本人对机器人的看法,此前,美国一度是机器人设计最为先进的国家,但日本很快取而代之,在机器人拥有数量上超越了美国。历史学家分析,机器人产业在日本发展迅速和劳动力缺乏关系密切,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世博会后日本有关机器人题材的漫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在美国电影不断描绘机器人毁灭人类的未来时,日本漫画却一直在打造诸如机器猫等亲和善良的机器人形象,这也是机器人工业在日本蓬勃发展的文化动力。
筑波世博会后,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机器人工业也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期。如今,机器人已经在工业、起居、战争和护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居世界首位,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新加坡和韩国。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到2050年,地球将真正进入机器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