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史籍证明上海商人徐荣村为中国参与世博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9日 14:45  世博网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样形容。但你能想象吗?在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之前,不少沪上城市史研究者竟连“世博”概念都模糊不清,遑论世博史。

  实际上,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本身就是一段文明的进程。

  上海图书馆的学术带头人、研究馆员张伟告诉记者,如果说世博会的举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那么参与世博会的过程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学者在研究城市史、近代史时,往往绕不开对外交流,但以往的研究偏重文化,在工业、商业以及外交理念等方面则有空白。世博作为世界文明的集大成者,研究世博史,就是一个补上这些功课的很好平台。”

  2002年12月3日,中国赢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上海成为举办城市。当年年底,张伟领衔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小组出版《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一书,首次梳理出了中国和早期世博会的交往历史,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正是上海图书馆提供的确凿史料,最终证实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参加了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奖。这一事实,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定格于1851年,突破了此前所知的“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一名叫王韬的广东书生,他远涉重洋到达法国,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将时间整整提前了16年。

  说起中国与世博的150多年渊源时,张伟无需借助任何资料,就能滔滔不绝。

  比如,实业家周志俊参加了193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天天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有1.2万多字,重点讲述了展出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的科学馆,其中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值得学习,就是我们不能只展示传统的与时代脱节的东西。”的确,刺绣、漆器、雕刻、蜡烛、蜜饯等等,如何与那些令人震惊的象征工业文明的诸多“世界第一”并列而陈?

  比如,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张元济参加了1910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他一共去了7次,感慨良多。当时,中国的展台被放在展会一角,展厅规模甚至比不上袖珍小国。所以张元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中国应该如何参加世博会。他认为,世博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与教育、军事、经济等都有密切联系。“可以说,他是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中国文人。”

  又比如,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是以政府名义举办的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大型展览会,可以视为中国在上世纪初的两次世博“预演”,进一步佐证了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力和中国对世博会的参与热情……

  张伟说,深入研究至今仍在继续,研究组从书籍、报章、书信、日记、奏折等无数一手资料中收获颇丰,“中国与世博”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于今年三四月上网公布。

  昨日与今天,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在张伟看来,早期世博会是中国人,尤其是实业家、外交官、留学生等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看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耻我所短,知我所无”,随后奋发追赶;而随着国力增强、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今天的世博会上“看世界”,更多的则是与世界各国一同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汇聚与展示较为完整的人类思考。“所以,在我们自然而然要圆百年世博梦、要回头看当初的此时此刻,开始研究世博,本身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标志。”

  张伟说,研究中国与世博会150多年的渊源,就是研究近代、现代、当代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可以看看我们老祖宗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很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掘的。最起码,应该让人们记住这些人、这些物和这些往事。”

  作者:林环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