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画师散尽家财传授技艺 湘绣世博会上声名大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 09:45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储静伟 发自长沙

画师散尽家财传授技艺 湘绣世博会上声名大振

湘绣画师杨世焯

画师散尽家财传授技艺 湘绣世博会上声名大振

湘绣名家胡莲仙

画师散尽家财传授技艺 湘绣世博会上声名大振

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邵春林、刘爱云的湘绣作品《饮水虎》。

画师散尽家财传授技艺 湘绣世博会上声名大振

罗斯福绣像

“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 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这是世人对湖南湘绣的赞誉。与中国另三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相比,湘绣的成名不是最早的,但它在清末明初却是最显赫的刺绣之一。1933年,湘绣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夺得奖牌,一时声名大振,湘绣也由此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女工成为湘绣鼻祖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它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

史料记载,“湘绣”一词在同治以后才出现。1878年,湘绣鼻祖胡莲仙在长沙天鹅塘挂出“绣花吴寓”招牌,后迁至尚德街,改挂“彩霞吴莲仙女红”招牌。1898年,胡莲仙之子吴汉臣、吴勋臣在长沙红牌楼开“吴彩霞绣坊”。自此,湘绣的名字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据湖南湘绣专家李湘树研究,胡莲仙生于1832年,她父亲曾在江苏做官。跟随父亲在江苏生活,胡莲仙学会了绘画,也掌握了苏绣。胡莲仙中年寡居,在湘西大家族郭家做手艺,尝试以刺绣养家。其后,她又到湖南平江县大绅士李次青家做工,结识了李的侄孙女、湘绣掺针的发明者李仪徽,学到了掺针的手法,并将其继承传播开来。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所长周策认为:“掺针是湘绣不同于其他三大名绣的独有针法。随着掺针的运用以及其他手法的发展,湘绣逐渐形成了区别其他刺绣的独立风格。”

继“吴彩霞绣坊”之后,1899年,另一湘绣名家魏氏之子袁谨荪在长沙八角亭开设了“锦云绣馆”,这是第二家湘绣馆。绣馆的相继设立促进了湘绣业的商品化,从此,湘绣的商品生产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到1911年以前,长沙市内已相继开设了春红移、梁玉霞、李协泰、万源等湘绣庄,此后的10多年间,又陆续有10多家绣庄开设,形成了湘绣繁荣发展的局面。

不过也有人认为,在此以前,湘绣在长沙周边的乡村其实早已形成传统,只不过没有“湘绣”这样一个名称而已。

“沿湘江的靖港镇、铜官镇、沱市镇等乡村,从清末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刺绣。”湖南省湘绣协会副会长曾应明表示,“那时候,专门有挑箩人挑着箩筐,各家各户收购妇女们绣好的被面、枕套、绣花鞋,乃至手帕、围巾等绣品,再沿街叫卖,或送到乡镇的绸缎店出售。”

曾应明认为,湘绣的源头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1958年长沙战国楚墓和1972年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画师祖宅成刺绣教馆

“一些文人画的引入,又为湘绣引入了文人艺术的特质,湘绣开始由民间手工艺向文人艺术方向发展。”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所长周策表示,近代以来,一大批著名的画家和文人介入湘绣领域,提高了湘绣的档次。

较早推动湘绣向文人艺术方向发展的著名人物首先要推清末著名画家杨世焯。

据史料记载,杨世焯(1840-1910),字季棠,湖南宁乡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邑中第一大户”,自幼攻书,并承先辈水墨画衣钵,擅长翎毛走兽、肖像人物。民间传说,杨世焯平生浪荡不羁,热衷与市井艺人交朋结友,倾尽家中资财,资助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

据乡间传说,杨世焯潜心研究刺绣,曾到乡间拜精通刺绣的村妇、匠人为师。他50多岁时,将杨家世代居住的大湖塘庄园改为刺绣教馆,下设刺绣、绘画、雕刻三科,他亲自把教,广收门徒。一时间,前来学艺之人络绎不绝,杨家庄园200来间房屋竟人满为患。

其时,胡莲仙、魏氏等发展的湘绣仍沿袭民间湘绣的传统,画稿也多沿袭旧式画稿,由于缺少画师参与,画稿转向比较简单的民间图案,往往缺乏生气和创意。杨世焯以自己卓越的绘画才能,将中国画移植到刺绣上来,使湘绣重新有了新鲜多样的内容。

杨世焯身后,杨应修、吴友如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投入湘绣领域。湘绣在民间手工艺之外,又派生出人文艺术的一个分支。

抗战爆发 湘绣遭殃

上世纪初的二三十年内,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是在民间工艺领域。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一些绣庄开始采取类似现代加工制造业的“订单”方式,由绣庄提供刺绣原料,如画稿、绣线等,农妇领件回家后,根据绣庄的纹饰样稿,按绣庄要求进行刺绣,加工完成后再由绣庄回收合格成品。由于所用工具简便,几口针、一个绷架等便可施绣,对工作场地也无特殊要求,这一时期,在长沙,农村和城镇妇女从事刺绣的也日多,刺绣成了当地妇女主要的副业小生产形式。

据记载,在当时湘绣生产的中心地带袁家坪一带,在1926年前后,专业绣花人员达到2000多人,长沙市及周边乡村,绣工达1.5万人左右。上世纪30年代,湘绣产值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杭州市《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湘绣遭受灭顶之灾。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王菁表示:“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百业凋废,湘绣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直到解放后,湘绣才又重新焕发生机。”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重要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高达500万美元。

2006年,湘绣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博历史之谜

罗斯福绣像究竟有没有获得世博奖牌?

1933年,湘绣罗斯福肖像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获得各方好评。围绕这幅肖像参展芝加哥世博会,还有一段轶事。

据湖南湘绣专家李湘树研究,刺绣这幅绣像的绣庄是长沙市的锦华丽绣庄。绣庄经理叫唐仁甫,为画家杨世焯的再传弟子。据传,唐仁甫绘画出色,善于经营。1932年,他在翻阅一份上海报纸时,得知美国即将于1933年举办芝加哥世博会。唐仁甫顿发灵感,认为若绣一幅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肖像赴展,应该是让湘绣扬名中外的绝好机会。

唐仁甫自己绘制罗斯福的半身肖像。肖像的面庞部分约8寸许,意态神情惟妙惟肖。肖像画好后,唐仁甫还亲自选配好绣线所用的各种色线。接下来开始刺绣,杨世焯的另一弟子杨佩珍接下这项重任,还找来侄女杨培宽协助合绣。

据杨培宽老人回忆,1932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杨佩珍接到唐仁甫绣稿、色线后,就安排轿子把杨培宽从宁乡老家接到长沙,初二到,初三上绷(即绣品上绷架),初四开始绣制。两人分工,杨佩珍绣头发脸面,杨培宽绣衣服。罗斯福绣像共绣了40天,为了能及时赴展,两人连年三十和年初一都没歇工。

罗斯福绣像送展后,在芝加哥世博会频频获得观众好评。世博会结束,绣像被参展的湖南省代表以当时湖南省主席何健的名义送给了罗斯福本人。至今,这幅罗斯福绣像仍被保存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小白宫”博物馆。

不少观点认为,芝加哥世博会举办方为湘绣罗斯福肖像颁发了奖牌,不过也有观点称,罗斯福绣像虽然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获得好评,但当年获奖的并不是它。湖南省湘绣协会副会长曾应明表示,另外一幅也由锦华丽绣庄送展的湘绣《乐燕图》是那届世博会的奖牌得主,可惜奖牌证书如今无存。

世博会荣誉榜-湘绣

湖南湘绣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湘绣”一词在清同治以后才出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长足发展。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湘绣罗斯福肖像展出并获得各方好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