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睁眼看世界到幻想未来 国人百年前“世博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 14:46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上海7月19日电(吴宇、卢羽晨)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的《漫游随录》,其中记述了王韬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的见闻。

  随后的几届世博会,也都在清朝最早一批外交官的日记或文章中留下了“记忆”,如郭嵩焘、黎庶昌、马建忠、张荫桓、陈季同等。作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认为世博会“百货杂陈,目迷五色”,经历了“从来未曾有过的感觉”。

  无独有偶。世博会也进入了当时一部分思想家和文人的眼中,他们异想天开,通过幻想文章和小说等形式,“预言”了世博会将来在上海浦东举办。

  例如,清末批判小说家吴趼人,可能最早“幻想”了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在他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中,贾宝玉再次入世,到了上海参观世博会。书中写道:“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种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也曾于1902年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想像了60年后的博览会。在梁启超看来,将在上海举办的大博览会不仅陈设商务、工艺,还是各种学问乃至宗教的交流场所,“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稍晚于吴趼人的江苏青浦(现上海)人陆士谔,于1910年写作的《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以梦境为载体,幻想“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上海滩为此在黄浦江上下建成了大铁桥和隧道,甚至造了地铁(电车隧道)。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而浦东已经发展得跟浦西差不多一样兴旺了。其想像力之丰富、一些“预言”之准确,让人瞠目。

  从“睁眼看世界”到幻想未来,反映了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渴望求新图变,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期待。历经一个多世纪,这些梦想终于可以成真了。

  李圭:书写中国人的第一本世博专著

  新华社上海7月19日电(吴宇、张妍)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费城于1876年举办世博会。当时司职浙江海关文书的李圭,代表中国政府与会,成为第一个以官方身份正式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他撰写的《环游地球新录》,成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第一本以亲历者身份记述世博会所见所闻的著作。

  《环游地球新录》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版,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世博会的盛况,赞叹世博会“广物产,并藉以通有无,是有益于国而不徒费”。对于西方先进的工艺展品,李圭认为“皆为有用之品,可以增识见,得实益,非若玩好仅图悦目者也”。

  对于中国参展费城世博会的情况,李圭的相关叙述是中国展品供不应求,尤其是丝绸、茶叶、瓷器、景泰蓝等中国土特产和传统手工艺品,但中国商家欠缺参展世博会的经验,陈列展示场所不能满足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环游地球新录》卷三以“书幼童观会事”为题,记载了中国留美学生113人参观世博会并受到美国时任总统格兰特接见的一幕,这一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件”因《环游地球新录》才未被历史长河湮没。

  李圭记述中国留美少年:“幼童聪明好学,互相亲爱,见人礼数言谈彬彬然”。这些留美学生对费城世博会的观感是:“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李圭认为,派中国少年留美学习,可以取西方之长、补自身之短,“可备国家器使”。

  《环游地球新录》好似“望远镜”,让中国人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领略了世博会的庞大规模和丰富内涵,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与新奇”,并反观到自身的停滞与落后。这本书出版后,民间争相购买并翻刻,李鸿章还亲自写了序,对世博会这种“益于国家者,甚远且大”的对外交流形式赞赏有加。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