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女王丈夫一手策划伦敦水晶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5日 09:28  东方早报

  为什么说“水晶宫”的构想出自园艺师而非建筑师的脑袋?

  其实,伦敦水晶宫的工程总设计师帕克斯顿原来并非建筑设计师,他只是伦敦一位著名的园艺师和温室设计师。关于水晶宫的设计创意,还有一段故事。 

  起初,帕克斯顿只是德文希尔公爵的园林工人,后来成为公爵的朋友兼家务总管,同时也是公爵的园艺总顾问。当时,有一位英国探险家从圭亚那带回一种珍奇的王莲种子,帕克斯顿将它种在公爵的温室中。王莲越长越大,有一天,帕克斯顿把7岁的女儿放在一片巨大的王莲叶子上。不料,水上漂浮着的莲叶竟真的将女儿托住了。帕克斯顿非常惊奇,他将莲叶翻转过来,仔细观察叶子的结构。他发现,王莲的叶子脉络粗壮,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叶子上,既美观又能承担很大的荷载。这给了帕克斯顿很大的启示,于是根据王莲的结构,为公爵设计、建造了一个著名的温室,温室以铁栏和木制拱肋作为结构,以玻璃为墙面。整个温室构造轻盈,施工快捷。 

  帕克斯顿为博览会设计的展馆其实就是德文希尔公爵家温室的翻版。

  1851年初,英国海德公园内矗立起一座异样的高大建筑,整个建筑全部由钢筋和玻璃板搭建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整幢大楼闪闪发光。建筑建成后,引起伦敦市民的一片惊叹:钢筋、玻璃竟可以建出这么漂亮的房子!中国清朝官员张德彝在参观后曾这样赞叹:“一片晶莹,精彩炫目,奢华名贵,璀璨可观。” 

  这幢建筑被称为“水晶宫”,是首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主展馆。水晶宫展馆影响了其后长达5届的世博会建筑模式,这种“新潮”的建筑风格在后来的世博展馆建设中也一再被重现。在建筑史上,水晶宫开了近代建筑工业化的先河,推动了世界建筑的发展。 

  “日不落帝国”办博扬威

  1851年5月1日,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人们正汇聚在水晶宫的穹顶下,参加这次规模空前的聚会。早上11时30分,9驾皇家马车列队离开了白金汉宫,前往海德公园参加世博会的开幕大典,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前往水晶宫剪彩。中午12时的钟声敲响之际,王室和随行人员在乐曲声中进入水晶宫。 

  开幕式结束后,42岁的维多利亚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出发时天空微微下着细雨,在我们到达水晶宫前,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当我们进入大厦,通过铁门,看见摇动的棕榈叶和鲜花,无数的人群在走廊里和周围的椅子上,加上挥舞着的喇叭,都让我感到永远不会忘记的震撼,让我感动……建筑的宏伟、棕榈树、鲜花、雕像、喷泉、乐器、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据记载,这次博览会展出了10万多件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展品,它们由全世界近14000名参展者提供,其中一半以上出自英国厂商。博览会共接待了650万参观人次。伦敦博览会开启了日后大型世界博览会的先河,人们在这里相聚,不是为了解决军事纠纷,不是为了进行政治争吵,而是为了展示世界的文明、进步和繁荣。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郑寅达教授认为:“英国举办这样一届世博会,既是为了炫耀国力,巩固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是出于发展需要,与其他发达国家交流最新的工业、科技成果。因为当时的世界,信息化还很落后,各国通过举办这种工业博览会,作为一种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19世纪中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工业水平还是综合国力都超过其他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超过全国人口的60%;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钢铁产量的总和;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交通方面,火车和汽船已代替马车和帆船,已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000千米,相当于今天中国的6条京广铁路。当时,最有能力办首届世博会的国家非英国莫属。

  女王丈夫是总策划

  首届伦敦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维多利亚女王日记中称为“我亲爱的丈夫”的阿尔伯特亲王。他是伦敦世博会的“总导演”。 

  阿尔伯特亲王酷爱技术、绘画、建筑。他曾任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主席,1847、1848年,他成功组织了两届国内工业博览会。1949年,皇家艺术协会开始酝酿一届规模更大的博览会,阿尔伯特亲王提出要办“国际性”的博览会,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工业生产需要交流,它们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阿尔伯特亲王的提议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全力支持。 

  可办一届现实中的博览会也并非易事,阿尔伯特亲王很快就遇到了棘手的难题。1850年,首届世博会正式开始前期筹备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建造世博主展馆。筹备委员会将世博会址选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并举行公开竞标。 

  不料,世博会选址首先遭到部分议员和市民的反对。有人认为,世博展馆将破坏海德公园的环境,市民的休闲空间将被大大挤占,这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以阿尔伯特亲王为首的筹备委员会只好做出让步,承诺展馆建设“不砍伐任何一棵大型乔木”;世博会场馆是临时的,博览会结束后,场馆建筑将被拆除或迁移。 

  随后,场馆设计开始竞标。参加竞标的有233名建筑师,一共提交了245个方案,其中38个方案来自法国、奥地利和爱尔兰等国,建设委员会评出68个荣誉奖。可惜,这一次却没有一个方案中选,所有方案都是古典的、永久性的建筑形式,经过15次审查,结论是“均不采纳”。建设委员会试图把各方案的优点综合成一个圆拱形的官方方案,顶部是一个巨大的铸铁和玻璃建造的直径达61米的大圆顶,立面酷似火车站。这个综合方案又被专家们嘘为“可怕的杂种”。 

  郑时龄教授认为:“筹委会无法采纳建设委员会的综合方案,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带巨大穹顶砖石结构的老式建筑方案,无论是在工期或是经济上都明显有问题;仅仅从工期上看,所有竞选方案出笼已经是1850年6月初,离预定的世博会开幕时间不足一年,如果按老式建筑方案,这么短的时间,连生产建筑用砖的时间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建造!” 

  此时,伦敦世博会筹委会走到了十字路口。

  “水晶宫” 成为模板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场为阿尔伯特亲王救了驾,他就是伦敦水晶宫的“缔造者”约瑟夫·帕克斯顿。听说世博会展览馆遇到了难题,帕克斯顿毛遂自荐,愿意为筹委会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阿尔伯特亲王同意帕克斯顿提交方案,但规定他必须在两周内完成方案的设计。经过夜以继日的设计,帕克斯顿以立面、剖面图的形式绘制出了建筑的基本形态,又请一名工程师朋友帮他进行结构计算。

  1850年6月20日,帕克斯顿带着他的图纸前往伦敦。6月22日,伦敦《新闻画报》再次刊登官方设计方案细节时,帕克斯顿的建设方案被建设委员会推荐给市民,同时征询民众的意见。公众舆论顿时偏向这个新颖别致、优雅美观的设计方案。最终,筹委会接受了帕克斯顿的方案,并聘请他担任工程的总设计师。 

  场馆建筑形似温室,以钢铁做框架,用玻璃做墙面,整个建筑通透敞亮,可以快速组装或拆卸。工程于1850年9月动工,第二年1月竣工。建筑总面积为7. 4万平方米,与上海大剧院的占地规模相当。展馆建成后,引来一片赞誉。因为其通体透明,人们称它为“水晶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易表示:“水晶宫所体现的宽敞的内部空间、最少的阻隔,以及良好的采光、照明、通风等特点,都是针对当时新兴的展览功能所进行的建筑设计上的改进,是以前传统建筑中所没有的。这种新潮的建筑风格在后来的世博展馆建设中一再被重现,一直到19世纪末,伦敦水晶宫还成为各届世博会展馆设计的参照。” 

  首届世博会结束后,作为临时性建筑的水晶宫展馆被拆除。1854年,水晶宫在伦敦南部的悉登汉姆山重建,并以此为中心建造了一座占地200英亩的维多利亚式的公园——水晶宫公园。1936年,水晶宫不幸被一场大火毁灭。 (记者 储静伟   )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