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晶宫传奇:三个人的冒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17:37  世博网

  伦敦初夏的阳光下,海德公园空旷的草地上奔跑着一群踢球的孩子,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在150多年前曾经书写着一个充满着冒险与智慧的故事。这座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主建筑,随着世博会历史画卷的绵绵展开,已经被视为一个时代的开端;而它出人意料的降临方式、焚于烈焰的告别瞬间,更使得它成为一个不断被提起的传奇。

水晶宫内景

水晶宫内景

水晶宫外景

水晶宫外景

  2008年6月初,当我们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等待通关时,一位黑人姑娘指着我们的邀请函问:World Expo(世博会)?我们正待回答,边上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探过头来,迫不及待地说道:Great Exhibition(精彩的展览)!黑人姑娘恍然大悟,连声道:Crystal Palace, Crystal Palace(水晶宫,水晶宫)!

  世博会的起点,就是如此与这座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建筑紧密相连。但在踏上拍摄之旅的时候,我头脑中仍然盘旋着疑问: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真的就是一个崛起的帝国为了向世界宣示力量的仪式?这届世博会,又究竟是如何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陡然间成为一个眩目的传奇?那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又是如何诞生于世间,难道它的灵感真的是起源于一株亭亭如盖的王莲?

  举办1851年世博会的动议,起于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作为一位执政女王的丈夫,且来自于欧洲大陆的德国,这个身居至尊之位的外国人,不时成为英国高层社会嘲笑的对象。

  但是,女王爱他。阿尔伯特受过良好的教育,维多利亚读得很困苦的国事文件,他轻易就能理解并向她解释。阿尔伯特是女王的私人秘书、秘密顾问。时任枢密院书记官干脆写道:他就是国王的所有意图和目的。(He is King to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

阿尔伯特亲王纪念碑

  阿尔伯特在家庭之外参与国事的雄心也小心翼翼地逐步展开:他推动废除高关税的谷物法,主张自由贸易;他担任剑桥大学的校长,大幅增加了现代历史和自然科学的课程;他把艺术学会冠以“皇家”称号,并亲任主席长达18年。

  更好的机会,当然是定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博览会。阿尔伯特高于别人的眼光在于,他主张办成一次邀请其他国家一起参加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在他看来,文明的力量已经扩展到科学、工业和艺术,而文明的发展有赖于不同国家的交流,而博览会无疑就是最好的一个活动。

水晶宫设计手稿

水晶宫设计手稿

  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在当时听起来更像一次冒险:从不到两年的筹备时间到选择场地、募集资金,再到应对诸多反对的声音,都并非易事。无疑,阿尔伯特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在拿自己的智慧和名誉冒险;而女王就站在他身后,她在拿自己无限量的信任和爱冒险。

  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个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专门展厅,展厅门口的墙壁上高悬着一幅油画:《博览会皇家委员会》(The Royal Commiss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1851)。画中众人神色凝重,居中的阿尔伯特正审视着一卷设计图,边上一人伸出一指,正解说着,他便是约瑟夫· 帕克斯顿,那卷图纸,绘的便是水晶宫的草图。有的媒体把这幅画干脆称为“水晶宫的诞生”。

邱园里的棕榈温室,像不像小号的水晶宫

邱园里的棕榈温室,像不像小号的水晶宫

  一个园丁,一张草图,挽救了濒于危境的博览会,这样的故事已经足够戏剧性;而更戏剧性的桥段是,这个水晶宫的草图,据说是帕克斯顿在种植王莲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这样的峰回路转,已经是传奇的上佳题目,以至于在博览会举行6年后,《伦敦新闻画报》刊出一副漫画:帕克斯顿的女儿站在王莲上,他正在一旁观察。这个场景还被铸成了雕塑,郑重其事地摆放在国际展览局巴黎总部的会客室里。

  因为日程紧张,我们无法抽空前往曼彻斯特附近的Chatsworth庄园,不过还是去了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拍拍王莲是什么样儿。王莲是否能够撑住一个女孩的重量疑问没有解开,但边上的棕榈温室(Palm House)却令我们目瞪口呆:这不就是一个小号的水晶宫么?这座温室建于1848年,钢铁结构,玻璃幕墙,中央同样有个穹顶,只是它的外立面是斜的,这点不同于水晶宫。与其说水晶宫是因为王莲激发的设计,更不如说,水晶宫是帕克斯顿在温室设计基础上的跨界嫁接,毕竟,他在Chatsworth庄园已经是一位出色的温室建造者。

水晶宫设计师 Joseph Paxton

水晶宫的立面

水晶宫的立面

  有趣的是,当我整理影像资料时,发现美国PBS出品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帝国》这套专题片用了半集的篇幅来讲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而其中的水晶宫情景再现镜头居然就是在邱园的棕榈温室拍摄的!

  水晶宫的方案完全突破了砖石结构的建筑风格,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焕加把它形容为现代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因为钢铁和玻璃幕墙的使用要一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在美国流行开来。

  设计水晶宫无疑是园艺师帕克斯顿的一次冒险,而选择这样的方案,也是阿尔伯特亲王的再一次冒险。但这个冒险的背后,是英国发达的工业体系在支撑:84000平方米的玻璃在伯明翰被制造出来,并迅速地被运到伦敦;再以工业组装的方式搭建,17个星期的时间宣告了一个传奇的诞生。

  如果说,显示国家实力即便不是阿尔伯特亲王举办博览会初衷的话,那么,这至少也成为了一个结果——而实际上,这恰恰是世博会之后逐步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根源所在。

  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女王在1851年5月1日写下的日记,记录了她和丈夫在那个年代冒险的胜利。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为女王最美好的巅峰记忆,到了1857年,在她的坚持下,阿尔伯特亲王终于被授予“王夫”(Prince Consort)的封号。

  直到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后期制作时,我终于看到了资料导演辛苦搜集来的水晶宫活动影像:1935年秋天一场音乐会正在此举行,有些斑驳的画面之下,这座依然闪耀着光芒的建筑在眼前逐步现身。而另一组画面则是燃烧的烈焰,毕毕剥剥的声音和急促的画外音,1936年11月30日,水晶宫焚于大火。播放这段资料时,整个编辑间里鸦雀无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