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采访叶公琦
叶公琦亲述申博历史
世博网10月10日消息:上海世博会即将进入开幕倒计时200天,浦江两岸世博园区已雏形初现。随着上海世博会知晓度的提高,社会关注点也逐步从“世博会是什么”、“世博会能看到什么”转为“世博会究竟能给上海带来什么”。10月9日下午,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在上海世博局综合研究顾问汪均益带领下,采访了上海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希望通过追溯上海的申博历史,探究申博的内在动因,找到举办世博会的现实意义。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申博历程,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叶老侃侃而谈。1984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经济考察团访问上海,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叶老分管财贸、金融,代表市政府接待了日本客人。日方提出,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如果能办一届世博会,将对上海改革开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非常重视这一提议。事实上,1983年到1987年期间,汪老访问日本并参观了日本大阪、筑波、冲绳三个世博会旧址,详细了解了1981年神户世博会的申办、举办过程以及举办世博会后的效应,一直在酝酿举办世博会的设想。
1985年4月,当时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咨询机构——上海市科委发展预测处受命对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可行性进行专题研究。叶老介绍说,此项专题研究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名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世博会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体,选址应该在浦东花木;如果以发展工业为主体,应该定在闵行西。以浦东方案为优先选择。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都不够成熟,申博方案没有深入,设想却从未停止,为日后的申办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采访最后,叶老感慨万千地表示,正是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浦东地区开发的政策,才使世博会申办正式进入“快车道”。
上海世博局对申博历史的追溯、整理工作非常重视。2009年7月,世博局在主题演绎部的基础上增设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一大职能就是记录历史。研究中心计划从早期申博史、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建设的推动、世博会对上海市民心理的影响、世博会对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世博会对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历史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从7月底到现在,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已会同上海档案馆相关部门,就上海申办世博历史、世博会对上海发展的意义两大课题,以录像、录音方式采访了原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禹龙,原上海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原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原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蒋应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苏功洲,原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贺寿昌,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宁越敏等近30位老领导、专家、政府工作人员。所有的采访均遵循“原生态”原则,即忠实记录被采访人的谈话,音像资料均存档于上海档案馆,供后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