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怎样给学生上好世博一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 13:13  新浪世博

  《走读世博》之怎样给学生上好“世博一课”

  参观博物馆之前,这些英国小学生分成各个“研究小组”,上网、读书、找地图,分门别类搜集资料,研究当时历史,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参观项目,开列需要解答的疑问单。

  9月14日的《新民晚报》报道,上海教育系统在暑期征集“世博一课”活动方案,结果,收到2018个教案,“为中学生开的课明显少于小学生,文科远远多于理科”,公布出来的100个教案中,“真正属于课堂教学的案例仅34份,其余均为活动方案”,课堂教学案例中仅有三分之一是讲授理科知识,全部方案中只有15份是中学教师写的。

  好吧,一连串数字,我来解读一下,那就是:小学阶段还有一点点闲功夫,中学嘛,谁都很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没时间陪着瞎玩。

世博园铁道馆。事先没辅导,现场没讲解,不会看展览恐怕不能全怪参观者
世博园铁道馆。事先没辅导,现场没讲解,不会看展览恐怕不能全怪参观者

  我检索到十几堂“世博一课”教案,都是摘几段网上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文章,灌输给孩子们,真是毫无创意、害人不浅。有很多的教案,罗列了电话机、留声机、电视机、冰激凌... ... 然后得出结论,历史上的世博会就是新技术新发明盛会,至于上海世博会,就说是转型了,变成展示新理念了。理念在哪里呢?没有背景介绍,没有现实解读,几乎都是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拍的游园照片,然后,下课!

上海世博园里很罕见的一幕场景,参观者和芬兰馆的讲解员愉快交谈
上海世博园里很罕见的一幕场景,参观者和芬兰馆的讲解员愉快交谈

  至今有很多人坚持认为,上海世博会就是应该展出高科技,所以觉得世博会没什么好看的,去了会后悔,我想,是有具体原因的。

  且不说世博会上有高科技,只是大多隐身在游客看不到的地方,也不说中国实在人太多,真要限制每天入园人数,恐怕会酿成天大的事端,就说参观者自己有没有做点预习功课,学校或旅行社有没有预先介绍怎样观赏现代展览,世博组织方和展馆工作人员有没有细致入微地做好导览解读工作,光这三条做得好不好,就决定了参观者对上海世博会的情绪。我想,至少上海世博会是个好机会,“世博一课”是个好创意,不踏踏实实地利用好,提升大家的参观体验,真是可惜了。

很多旅行社导游都不进园,把游客放进去,自己等在出口处,天黑收队。
很多旅行社导游都不进园,把游客放进去,自己等在出口处,天黑收队。

  所有买票入园的观众,都想得到好的参观体验,但让游客在迷茫状态下看世博,即使每个馆随到随看,不用排队,出了园还是会觉得没看到啥。

  几个月前我参观了几所英国小学,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比如,四、五年级准备集体参观“北英格兰露天博物馆”,之前大费周章。这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再现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的英国东北部社会状态,1913年的街道、煤矿工人新村、农舍和奶牛场,都保留完好,还有穿着当时服饰的讲解员为游客服务。出发前两个星期,学生事先分成各个“研究小组”,上网、读书、找地图,分门别类搜集资料,研究当时的历史情况,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参观项目,开列需要解答的疑问单。等到了博物馆现场,有一个参观礼仪的简单讲解,各个研究小组再有的放矢,询问求证。您看,一次春游,搞得跟研究生写论文一样。

  麻烦吗?是有点麻烦。可是,孩子要有能力,学习要有效果,民族要有进步,怕麻烦怎么行!谁都可以怕麻烦,教育系统不可以。

伦敦科技博物馆,英国小学生在科普志愿者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
伦敦科技博物馆,英国小学生在科普志愿者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

  就在我写作此文时,听说一位外国元首告诫自己国家的学生,不要放松学习,以免被人赶上,他说:“目前,许多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学习。你们将来要和他们竞争,你们在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决定了你们的未来,也决定了21世纪美国的未来。”

  这段话也应该说给我们的学生听,应该引起更多人的警醒。我看那帮英国小学的半大孩子,在球场上疯起来可是和其他国家孩子没什么区别,可他们一进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个个都很有“腔调”。看他们和科普志愿者一起完成实验的时候,那个认真劲儿,让人觉得国家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是能够放心的。

“谁愿意来做拱桥实验?请举手!”科普志愿者为英国小学生开设物理讲座。
“谁愿意来做拱桥实验?请举手!”科普志愿者为英国小学生开设物理讲座。

  有位《走读世博》读者前几天提出建议,希望少拿外国说事。我理解这种情绪,但国家间的竞争是多么真实残酷,事关下一代的未来,还是多了解一点别人怎么做的吧,该学习还是要学,哪怕不情不愿,也比输得糊里糊涂要好。

  参考阅读:

  1《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易红郡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强海燕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王晓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