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1867年巴黎世博什么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 17:05  新浪世博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早期世博会凸显贫富差距

  在拿破仑权力鼎盛时也敢于当面反对他的法国思想家夏托布里昂说:“总有一天,人们会不理解为什么曾经有过一种社会秩序,有的人拥有千百万的收入,而有的人却连吃饭的钱也没有。”

  世博会是什么?我的个人理解如下:

  “世”,是范围,世界的,开放的,界定了世博会参展者来自全世界各方;

  “博”,是内容,博览的,观赏的,说明了世博会展览品广泛多样不确定;

  “会”,是载体,会聚的,和平的,强调了世博会参观者的亲身体验交流。

中外老幼齐聚上海世博
中外老幼齐聚上海世博

  世博会从1851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才变成现在这样的。今天的《走读世博》为您介绍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这届世博会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初步具备了现代世博会的诸多要素。

  这些第一是:第一次使用了成体系的展品分类法,第一次建造参展国国家馆,第一次确立展示主题——“劳动的历史”,第一次出现了大众休闲设施,第一次将世博会展览从展馆延伸到公园园区。

椭圆形主展馆外,首次出现了各国家馆
椭圆形主展馆外,首次出现了各国家馆

  1867年4月1日凌晨两点,拿破仑三世夫妇来到巴黎世博会主展馆,准备盛大的开幕典礼。早上六点,典礼开始,这届世博会被誉为“贵族的芭蕾舞台”,各国的君主像雨点般降临巴黎,这是此前世博会所没能达到的盛况。

  一群文艺界名人加入了世博宣传者的行列。首次向世人揭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的艺术评论家狄奥菲尔•戈蒂埃,专门介绍了世博会期间展出的卢浮宫珍藏。主持整修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师维奥莱•杜克宣扬了巴黎建筑的魅力。《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导游手册中写出激情四溢的文字:“你不再是法兰西,你是全人类;你不再是一个民族,你无处不在。法兰西,你将成为全世界!”

1867年巴黎世博会,具备了现代世博会的许多特征
1867年巴黎世博会,具备了现代世博会的许多特征

  以往的世博会,基本在单栋式展馆举行,展品主要依照参展方的国别布置,杂乱无序。1867年巴黎世博会,对展览硬件和软件实行了很大改变。

  硬件方面,主办方在会场中心建造一个椭圆形的主展览馆,其余展厅像水中涟漪一样向外扩散;每圈展厅布置相同种类的展品,展品的国别则从圆心沿16条直线甬道辐射。

  软件方面,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普雷根据人类需求层次设计了展品分类体系,对人类创意所产生的全部技术和产品进行系统分类。观众进入世博会场,既可沿着直线甬道尽览单个国家的所有展品,也能环绕圆形展区比较辨别不同国家的类似产品。在主会场四周,主办方建造了四个公园,由各国独立建立展馆。国家馆的首次出现,奠定了现代世博会的基本形态。

走直线,看同一个国家所有展品;走圆形,看所有国家同一类展品
走直线,看同一个国家所有展品;走圆形,看所有国家同一类展品

  本届世博会第一次有了展示主题:劳动的历史(History of Labour)。在主展馆的圆心区,陈列了5000多件展品,记录了从石器时代到十九世纪人类劳动进步的历史,展览突出了法国的成就。在世博会上的一次演讲中,拿破仑三世说道:“本届世博会忠实反映大众的需求,而不只是展示奢侈高贵,因为只有少数人能享用奢华。工人阶层正受到积极的关注,这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受教育及生存条件,正在受到仔细调查和认真研究。”

世博会期间的官方画报,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世博会期间的官方画报,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1867年世博会上,拿破仑三世亲自设计了一个工人居所计划,并提交到评审委员会。当然,他的设计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大奖,拿破仑三世成为第一位获得世博会大奖的皇帝。此时的法国,整体处在经济发展上升期,但社会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必然地改善劳动者境遇。和欧洲所有城市一样,贫富差距最终体现在住房上,巴黎出现了“豪华的西区和贫困的东区”,工人聚居的东区成为城市病的发源地和受害者。在拿破仑权力鼎盛时也敢于当面反对他的法国思想家夏托布里昂说:“总有一天,人们会不理解为什么曾经有过一种社会秩序,有的人拥有千百万的收入,而有的人却连吃饭的钱也没有。” 这一年的9月14日,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未完,待续)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三版)[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美]理查德・扎克斯著,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