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上海需要点海洋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 17:50  新浪世博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上海需要一艘船(下)

  都说现在房价高,生存压力大,年轻人哪有胆量像水手一样探索未知世界,年轻人没有活力,只顾着功利了,城市怎么能有大海般的气量与胆魄呢?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我想起了这些年来,我在国内参观众多舰船博物馆的复杂感受。十年前,上海港曾经来过一艘国外建造的巨型皇家邮轮。这艘有着美丽名字的白色巨轮,退役后被改建成邮轮博物馆,后来辗转来到了上海。船主花了很大代价重新喷漆整修,一度停泊在外滩对面的码头上,成为上海黄浦江夜景的一部分。再后来,这艘船黯然离开了上海,前几年,我去大连专门看过她,她已在一场暴风中半侧倾斜,最后,在长江边被拆解成钢板。

1998年12月,刚刚抵达上海的“奥利安娜”号邮轮博物馆
1998年12月,刚刚抵达上海的“奥利安娜”号邮轮博物馆

  还好,大连还有一艘海军驱逐舰改建的博物馆,虽说保养维护的水平令人心疼,但至少安然系泊在港湾中,无言述说着共和国海军的过往历史。在中国,还有几艘国外退役航空母舰或航空巡洋舰,被改造成军事主题乐园,供游客参观。也许是从国外买来的吧,与我们自己的历史几乎没有关联,门口强买强卖的黑市票贩,舰上东拼西凑的展品,让人看了,是很难产生对航海者的敬意和对国家海防的关切之心。

1960年4月15日,新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东风”号下水
1960年4月15日,新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东风”号下水

  这次的上海世博会有一个船舶馆,这让我很高兴。上海凭港成市,因港兴市,与海港和船舶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船舶馆的前身,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巨型车间。船舶馆内也展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名船名舰,可惜的是,那些只是精美细巧的微缩船模,参观者们并未体验到真正置身巨轮的感觉!

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内的 “东风”号模型
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内的 “东风”号模型

  看着船舶馆底层巨大的铁锚和螺旋桨,我一直疑惑,为什么上海至今没有一艘纪念中国航海先驱、浓缩上海港口历史、反映上海造船工业水平的船舰博物馆?二、三十年前,很多来到外滩的游客,会惊奇地发现,一百多米长、几十米高的远洋货轮,就像一堵移动的巨墙一样,在大马力拖轮的拖带下,缓缓驶过黄浦江面,成为上海这座海港城市的活动明信片。如今,远洋货轮越造越大,吃水越来越深,江窄水浅的黄浦江,再也容纳不了动辄两百米长的大家伙了,连造船厂也只能在长江口水深处另建新船坞。于是,雄浑的汽笛声远离城市,深厚的航海传统,也离上海越来越远了。

只有馆,没有船,上海的百年港口史未免单薄
只有馆,没有船,上海的百年港口史未免单薄

  上海人的生活,似乎已经与海洋无关了,上海的城市气质,也很难用“海”来形容。我想,这不完全是黄浦江水深水浅的问题,是城市的胸怀变得窄小了。不过也难怪,都说现在房价高,生存压力大,年轻人哪有胆量像水手一样去探索未知世界?年轻人被经济负担重重压着,只顾着功利,再也没有活力,城市怎么能有大海般的气量与胆魄呢?

十几年前的上海外滩,在夕阳中散发浓郁的港口城市气质
十几年前的上海外滩,在夕阳中散发浓郁的港口城市气质

  看看上海曾建造过、曾拥有过的那些著名船舶吧,活的时候让船跑运输挣利润,跑不动了就转卖就退役就拆解,送到拆船厂变成废钢板,没准还能得个好价钱。没有人会想,这艘大船如果留下来,改建成博物馆,我们可以向后人诉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培养孩子们怎样的探索精神,可以传递这座城市怎样的进取精神,可以颂扬先辈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可以向世界诉说中国对传播文明和平的贡献...

要建设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需要点海洋精神
要建设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需要点海洋精神

  其实,上海不缺船,缺的只是自己的船。这几天,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号仿古帆船就停在黄浦江边,准备庆贺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活动,而一个月前,日本“遣唐使”号仿古船,已在黄浦江水域为日本国家馆日充当过“水上大使”。2006年访问中国的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帆船,也在上海引起了空前的“哥德堡航海热”。很有意味的是,“安达卢西亚”号的启航地塞维利亚,是1992年世博会举办地,“遣唐使”号则从1970年世博会举办地大阪启航,哥德堡市也曾在1923年举办过一届世博会。当这些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船只漂洋过海来到上海,带来了具有海洋气质的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身为东方大港、号称海纳百川的上海,该用一艘什么样的船,来奏响自信和欢迎的汽笛呢?

中国人并不缺乏走向海洋的勇气
中国人并不缺乏走向海洋的勇气

  好,推荐几本书,《孤筏重洋》、《划越:一个中国人和一个丹麦人横渡大西洋的故事》、《我的环球航海之梦》,书中述说的都是航海者的勇气。我们国家海岸线漫长,大小港口众多,保护海上安全、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多一些勇敢闯海的人,家门口就少一些觊觎挑衅的船舰。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自强之路:从江南造船厂看中国造船业百年历程》叶宝园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我的文革岁月》,陈小津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著,李玉瑶、胡雅倩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