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网络时代是否还需要世博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 09:29  新浪世博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世博会是不是高科技展?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接连到来,哪一个时代都没有消减世博会的文化价值。网络时代的世博会,用展览形式警醒政治家与普通参观者,共同面对人类的难题。

  一位新浪网友在2010年6月26日留言《走读世博》:“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挤着去看世博,仅仅是因为不去就会遗憾吗?十九世纪的人们组织世博会,是因为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发达的传媒,通过世博会,人们可以开阔眼界,可以了解世界。可是现在世博会中的哪一项技术,是我们在电视中看不到的?现在我们了解世界,还用到这么一个大型的集市去吗?”

  另一位新浪网友则在2010年6月28日留言说:“昨天去了世博,除了看电影还是看电影,很失望。网络发达了,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已经不需要去世博了,除了看一看世博的建筑,没有其他意义。”

  谢谢两位朋友的直率评论,就此说说我的看法。

很多观众静心观看西班牙馆电视片,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很多观众静心观看西班牙馆电视片,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大约3000年前,古埃及、印度、中国就出现了集市,汇聚人群和商品交易,发展到后来还附带节庆狂欢活动。1761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举办了长达七个星期的“艺术、商业和制造”展览会。1797年,法国开始定期举办政府资助的“工业展览会”,到1849年,法国政府连续举办了十届工业展览会,一届比一届成功。这种展览会和集市不同,只展览不销售,强调对公众的教育和科技普及,会期长达六个月,已经具备了世博会的某些形态。但这种博览会只展出本国的工业和艺术成就,没有别国的展品,不具有世界性,所以,还不是世博会。

  1849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看到法国人的展览会办得红火,就想在1851年也举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展览会。学会会长科尔向学会主席、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汇报说,法国曾想过邀请其他国家参加,后来怕别国刺探工业成果而放弃了。科尔问亲王:那我们呢?史书记载,这位德国血统的亲王“想了一下”,明确指示,我们要办成“万国(All Nations)”。世博会由此诞生。恩格斯后来指出,“1851年的博览会给英国岛国的闭塞性敲起了丧钟”,说的就是世博会的开放特征。

伦敦海德公园,参展水晶宫世博会的亚洲人雕像
伦敦海德公园,参展水晶宫世博会的亚洲人雕像

  从商品集市到工业展览会,从一国举行到全世界参加,世博会从诞生那一刻起,直到今天正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世博会,既具有“集合人群、交换信息、庆典游乐”的传统基因,也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进步特性,我想,这是我们分析“世博会是不是高科技展?网络时代还需不需要世博会”的重要依据。

  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时,全国的蒸汽火车铁路网已经基本成形,因为要组织城乡各地的人去参观世博,世界上最早的旅行社应运而生。许多从未出过远门的人来到伦敦,走进水晶宫,平生第一次见证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第一次见到了来自遥远东方的黄色面孔,第一次目睹了大城市的璀璨光亮和背后的无尽黑暗。这时候的世博会,确实是“高科技”展,展出的革命性科技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社会面貌,当然,也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人生。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后,有些世博观众从此留在城市,成为高速运转的蒸汽机的附属品,在被资本无情盘剥的同时,慢慢地度过这段艰难时世。

水晶宫世博会上,好奇的观众在研究蒸汽脱粒机
水晶宫世博会上,好奇的观众在研究蒸汽脱粒机

  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世博会依旧是“荟萃高科技、传播新发明”的最佳舞台。虽然越洋邮轮、长途电话、传真电报、客运飞机相继出现,人们的眼界和活动范围极大地拓展了,出远门、长见识、看新奇玩意儿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航空时代接连到来,哪一个时代都没有宣告世博会的落伍,汇聚人类文明、推动科技进步的世博会,反而在世界范围如星火燎原。

1929年6月至10月,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观众人数2000万
1929年6月至10月,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观众人数2000万

  上一次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先后在武汉、南京、杭州举行过多次国内博览会,提出要举办世博会的中国人更不在少数。睁开眼睛看世界,实业科学救中国,是很多人的梦想,以展出高科技产品、新技术发明为主要内容的世博会,无疑能提供打破封闭、开启民智的强大冲击波。但是,制度没有解决,光开会,只膜拜器物,不变革思想,就算引进一百万台先进机器、一万艘先进战舰,又有何用?!

西湖博览会展出的《公民须知》教科书
西湖博览会展出的《公民须知》教科书

  今天我们在上海见到的世博会,已经不再像一百年前强调展出高科技产品,而是转型为以展览、展示为载体,让政治家与公众共同探讨人类面临难题的精神活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根本性转折,还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两届世博会说起。

  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许多观众从一种叫做“电视”的方盒子里目睹了开幕式,人类进入了电视时代。当然,直播电视也没有造成世博会的衰亡,反而让4000多万游客趋之若鹜,亲身涌进园区。当享受过欢聚一堂的乐趣后,还有谁愿意回到封闭孤独的时光!这一届的世博会,主办方希望多一点革命性的科技发明,参观者则盼着这些神奇的技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大家欣然陶醉于科学进步带来的舒适便利,科学被奉为改造世界的灵丹妙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无情爆发,打断了欧美延续八十多年的世博会历史,也让人们惊诧地醒悟:原来科技的力量居然能毁灭人类自己!

电视出现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起到了推广作用
电视出现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起到了推广作用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战后第一次世博会。在我看来,在战争剧痛的催化下,世博会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它不再强调展示新技术、新发明,而是承担人类的共同忧思和探讨解决之道。(未完,待续)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国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世博会主题演绎》,吴建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 《“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乔兆红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4《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周秀琴 李近明著,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