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办博物馆者心中须有热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1日 17:26  新浪世博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办博者有热情 观博者才开心

  经费不足、场地狭小、人员紧张、参观者很少... .。。在城市高速发展期,办不好博物馆的理由很多。只有一样理由大家都没说,就是办博物馆的人,心里到底有没有热情?!

  6月24日上午,我兴冲冲前往外滩,去参观上海电信博物馆,没想到,明明头天新闻报道说“正式全新开放”,可是,大门紧闭,也无一纸告示说明闭馆原因。我不甘心,因为这个博物馆的前身,是1922年竣工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十年前我就到此寻找过现代长途电信业在中国的最初足迹,可惜当时还没成立博物馆。我再查询电信114,想找“电信博物馆”的公众热线或管理机构询问一番,就连热情专业的查号服务人员也对这家博物馆的号码信息查无可查。

参观这个博物馆,可以了解上海城市对外交往的历史侧面
参观这个博物馆,可以了解上海城市对外交往的历史侧面

  遍查不得之余,倒也觉得合理。这家博物馆的建设者,毕竟不是樊建川,也不是刘达临,促成他们建馆的原始动机,可能不完全是向公众展示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以我的参观经历来说,这样忽视普通参观者、没有公众意识的博物馆真的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半官半商、亦官亦商的企业、行业自办博物馆,钥匙多半找不到,展品多半全是灰,这样的展馆,既无多少专业水准,也无任何办馆热情,只能算给城市的博物馆总量增添了一个数值。

上午十点半,博物馆大门紧闭,画面右侧两位市民在寻找有无告示牌
上午十点半,博物馆大门紧闭,画面右侧两位市民在寻找有无告示牌

  是的,经费不足、场地狭小、人员紧张、参观者很少... .。。在城市高速发展期,办不好博物馆的理由很多。只有一样理由大家都没说,就是办博物馆的人,心里到底有没有热情?!在上海博物馆,在河南省博物馆,在杭州丝绸博物馆,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博物馆,我看得到这种对参观者的热情,对传播文明、普及科学、教育公众的热情。这种热情,绝不是体现在博物馆门前有没有披着绶带的礼仪小姐,而是体现在博物馆是怎样对待每一个前来参观的公众。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办博物馆不是边缘化的闲差,就是合法化的肥缺。刚刚披露的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捐赠后失踪”事件,就说明了眼里只有钱,心里哪会有爱!心里没有爱,博物馆即使“全新开放”,早晚也关门谢客。

全新改造后的外滩,道路交通导引标志日渐完善
全新改造后的外滩,道路交通导引标志日渐完善

  在电信博物馆门前徘徊了很久,我决定顺路走去外滩。世博会之前,这条中国最著名的滨江地带又一次“全新改造”。经过市民、媒体、管理部门的良性互动,道路导引系统已经比较完善,我很方便就走到中山东一路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这幢银行大楼,与不远处的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建于同一年代,但是风格迥异,着实端庄又美丽。有一段时间,这里被称作“市府大厦”,能进入这幢西洋建筑内部的公众并不多。1996年年底,一家银行花钱购入,作为总部驻地,同时底楼大厅还办理对外银行业务。

上海依旧,壁画两侧的标志换了主人
上海依旧,壁画两侧的标志换了主人

  1997年,大楼的新主人发现,被涂料覆盖的大堂穹顶内部,居然有着精美的马赛克壁画,描绘了上海、香港、纽约等八个世界大港的航海保护神和港口风景。当我和一些好奇的参观者抬头仰望、举起相机拍摄时,只听保安先生粗声制止。出得门来,见到这幢市级保护建筑的“管理规定”:“未经许可,不得在大厅内拍照、摄像、绘画、录音、探测”,我能够理解,毕竟这是一家银行,不是公众博物馆,哪怕为了安保原因,禁止拍摄完全在理。只是,仔细看看“违规”拍下的照片,所有港口壁画两侧,居然出现了这家成立没多久的银行的标志。纳闷之余,查了许多资料,方知这家银行出资整修壁画时,把原来大楼旧主人的标志改换成了自己的。不知道这种对历史原貌的“全新改造”,出于什么考虑,又经过了谁的许可?

二十年前的外滩天际线 PHOTO BY LUJIE
二十年前的外滩天际线 PHOTO BY LUJIE

  (未完,待续)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在中国二十五年——上海<密靳氏评论报>主持人鲍惠尔回忆录》,[美]约翰·本杰明·鲍惠尔著,尹雪曼、李宇晖、雷颐译,黄山书社2008年版;

  2《梦迴沪江:百年上海330个瞬间》,秦风编著,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3《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张松 王骏 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0世纪上海大博览1900-2000》,夏冬元主编,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