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1851年伦敦世博方案曾听取民意修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7日 10:00  新浪世博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谁敢在海德公园动土

  从王室贵族到普通市民,纷纷借助各种渠道——尤其是通过发达的报纸媒体——发表反对意见。博览会组织者虽然背后有女王丈夫的支持,一时也是进退两难。于是,历史被一位名叫约瑟夫•帕克斯顿的园艺师改写。

  世界杯开幕式那天,我在现代足球的发源国,与大街小巷的英格兰球迷一起,迎来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会。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脸上画油彩,身上披国旗,但在那种狂欢氛围中,心里竟有在中国过春节时的感觉。

  足球在英国是名副其实的国球,遍布城乡的草坪绿地,就是全天候免费公共球场。当我漫步在伦敦海德公园,1851年举办过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原址上,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正在像模像样地举行足球比赛。听着他们带球攻门时的兴奋呼喊声,我努力想象,159年前,在这同一片草坪上发生过的一切... .。。

伦敦海德公园内的踢球少年
伦敦海德公园内的踢球少年

  曾经在这片草坪上辉煌矗立的水晶宫,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移建,前后只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今,唯一没有变化的,可能就是这茂盛浓密的满眼绿色。看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博会的图片,水晶宫外大树成行,水晶宫里依旧绿意盎然。即使是在整个世博会历史上,世博场馆内外能有这么多的绿树也不多见。那么,这和水晶宫的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是位园艺师有没有关系呢?

  且让我们回到161年之前... .。。

1851年5月1日的水晶宫外景
1851年5月1日的水晶宫外景

  1849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决定在两年后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工业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专门将这次博览会冠以“万国”名称,世博会也就此开端。

  博览会组织方征集到了254个展馆设计方案,可以想象的是,为了体现大英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展馆送选方案不会缺少庄严雄伟,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传统宫殿型建筑都采用厚重的石头垒建,工期太长,而且不符合展览馆大跨度、高空间的特殊要求。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组织方自己出马,糅合了各个方案的长处,用相对轻巧的砖块来替代石头,设计出一个混合版展馆,并宣布把博览会会场设在海德公园。

  这下可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海德公园内的水晶宫原址
海德公园内的水晶宫原址

  在海德公园动土,可是非同小可。这个公园地处城市中心,1637年就向所有市民开放,是伦敦最大的公共绿地,面积比欧洲的摩纳哥公国还大。居然有人要在这等土地上建造展馆,况且,石头砖块建筑将对海德公园的草坪和大树造成威胁。从王室贵族到普通市民,纷纷借助各种渠道——尤其是通过发达的报纸媒体——发表反对意见。博览会组织者虽然背后有女王丈夫的支持,一时也是进退两难。

  于是,历史被一位名叫约瑟夫·帕克斯顿的园艺师改写。

  在那个年代,跨行业人才并不罕见。帕克斯顿不仅会养花弄草,博得皇室的欢心,还是个建筑高手。事实上,在他1850年访问伦敦,听说博览会组织者的困局之前,他已经成功地设计建造了至少三座大型玻璃温室,都是以铸铁框架结合玻璃墙面而成。帕克斯顿要求博览会组织方给他九天时间,他将提供一个新的展馆方案。

  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保存着园艺师先生画下的草图,据说这是在从伦敦返回他住处的火车上画下的,看那潦草随意的样子,也许只需花九分钟时间吧。

匆匆画下的草图,背后是工业革命的力量
匆匆画下的草图,背后是工业革命的力量

  草图画画九分钟,可台下不止九年功啊。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纺织、采煤、冶炼业的飞速发展。应该说,帕克斯顿站在工业革命的肩膀上,发出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经典性宣言。

  按照帕克斯顿的设计,展馆的所有部件采用工厂化预制,预先把框架结构和各种形状的玻璃生产好,只要运到现场拼接组装,建造成本低,施工工期短,而且,建筑内部无梁无柱,方便布设各种展品。

  就一件事帕克斯顿没想到:本质上,这就是个养花种草的大暖棚,大家会乐意见到一个与以往宫殿截然不同的建筑出现在海德公园吗?这能代表国家形象和时代精神吗?许多上层人士实在无法接受,方案迟迟不能够获得批准。

  (上篇,未完待续)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 《十九世纪三部曲: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邦著,张晓华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2 《新全球史》(第三版),[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 张颖 白玉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