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读世博十三:世博会带给孩子更多纯粹的快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 13:44  新浪世博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看展览、去博物馆、亲近大自然的小朋友,心中早已悄悄地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真正的上海夏天还没到,这两天真是游园的好天气。下午我在宝钢大舞台看演出,蒲扇板凳弄堂乘凉舞、提篮挑担小贩叫卖舞… …几十位阿姨爷叔,连蹦带演,活脱脱复活了小时候经历的江南韵味。这个演艺空间是由原来钢铁厂车间改造的,2002年冬天,上海申博成功的消息传来,我还专门进过这个车间,想着在这里变成世博园之前,再多感受一番大工业的大气魄。八年后重新来到宝钢大舞台,没想到已经成为锣鼓丝竹悦耳之地。

一对母女走下宝钢大舞台的观众席
一对母女走下宝钢大舞台的观众席

  看完表演,正想好好观察钢铁大车间是如何神奇变身的,舞台边一群玩陶艺的孩子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正在陶艺师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做陶杯。转轮嗡嗡声中,小女孩手指沾满湿土,口中喃喃念诀,俨然是制陶界大师傅,虽然做出来的陶胚真的是个杯具。

世博会是孩子们体验和参与的乐园
世博会是孩子们体验和参与的乐园

  走在世博园里,我最开心的,就是见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们,在园区和展馆四处游逛。有时候我甚至想,小朋友进来得越多,上海世博会就越成功。对于一个中国孩子,童年记忆不应该完全是奥数补习班和房价涨落,园区围栏外的世界不管多么现实,至少让娃娃们多点纯粹的快乐吧。

这个孩子长大后,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这个孩子长大后,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在浦西园区的民营企业联合馆,参观者可以写下自己的未来愿望,悬挂在一棵棵不断成长的许愿树上。一个小小朋友和父母一起,写下两个不太像汉字的字符,也算是自己的心愿卡。有心愿的孩子是幸福的,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民族是强大的。不管他们的父母是什么“奴”还是什么“家”,当抱着孩子踮起脚尖、祈祷未来的刹那,世博会就是梦想起步的地方。

刚参观完中国馆的“全家出动型”亲子游
刚参观完中国馆的“全家出动型”亲子游

  这些年来,我接触过许多从小参观世博会的亲历者,很多已经是近90岁的老人。当他们回忆起几十年前参加1933年美国纽约世博会、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情景,眼神中是会放出光芒的。不管在没有电脑网络的机械或电子时代,还是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信息时代,对于一个小小孩子,巨大的建筑,外国的文化,新奇的展品,快乐的互动,带给他们的震撼,每一样都会超出成年人的想象。

工业展成了亲子游乐场
工业展成了亲子游乐场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德国人送去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钢炉,巨大到只能放在室外展区,巨大到出料口可以让孩子们坐进去玩耍。也许就在同时,113名神情乖巧的中国孩子,正鱼贯行走在离炼钢炉不远处的室内展厅里,一边接受好奇的目光和询问,一边默默看着贝尔博士刚刚送来参展的电话机。后来的民国外交部长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在这群留美幼童里。

正在改造为“请碰我博物馆”的1876年世博会展厅
正在改造为“请碰我博物馆”的1876年世博会展厅

  100多年后,费城市政府把世博展厅改造成了“请碰我博物馆”(Please Touch Museum),所有展品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碰而设计的,也算个世界第一吧。博物馆馆长NANCY·KOLB是个孩子的时候,和家人参观过1964年纽约世博会,她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世博会的目的是严肃的,可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乐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和父母可以分享新的记忆。

上海美术馆的马克·吕布摄影展
上海美术馆的马克·吕布摄影展

  一百多年来,世博会成为许多人标记成长历程的人生坐标。1937年,法国少年马克吕布拥有了平生第一台照相机,十四岁的他,拍摄了那年举行的巴黎世博会。七十多年后,当他又一次来到上海展出自己名满天下的摄影作品时,仍旧在前言中念念不忘巴黎世博会上的最初起步。事实上,不管您对世博会的态度如何,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从它来到我们身边的那刻起,一直延续到很多年后,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强烈的印象。

本书作者从10岁开始看世博会
本书作者从10岁开始看世博会

  美国旧金山的阿尔弗雷德·海勒,10岁那年恰逢1939年旧金山金门世博会,家人给他买了多次入场的套票。60年后的1999年,已经参观过16次世博会的海勒出版了《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和思考》。在书里,他这样描述世博会上的童年:“我在博览会喜欢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可以寻找纪念品;找人算算命,或者猜猜年龄和体重;骑上大象从岛屿的这一头到另一头去;观看表演、游行和其它什么;或者也可以去看一眼世界上最大的蛋糕,希望当天有人会把它切开分给大家”。摘录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起了前几天翘课来上海的米世博小朋友,不知他的世博游园记又是怎样?

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的“懵里懵懂型”亲子游
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的“懵里懵懂型”亲子游

  参观来得慢走得快的世博会,看常年向孩子开放的博物馆,去远离城市的大自然远足,不是为了写作文可以生动一点,是浸润和感受,是启发和学习,理解万物生长的秩序和尊严,体会人类文明的力量以及局限,在各种杰出的创意前开放心灵。套用一句宝岛卖钢琴的广告语:常看展览的孩子不会学坏。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和思考》,[美]阿尔弗雷德·海勒,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钱钢、胡劲草,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3《爱弥儿,论教育》,[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