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国荷兰除了呈现国家馆“快乐街”外,还在世博园区外--上海市静安区设立了一个荷兰文化馆,将打造一场荷中文化与艺术的盛会。
在为期6个月的活动中,荷兰文化馆将举办七场展览,内容涵盖了视觉艺术、摄影、服装、设计、建筑和城市规划等,所有展览免费对外开放。此外,每周末晚,馆内还将上演音乐会、戏剧、演出和电影,并举办文学座谈会等活动。时至七月,前四个月的活动已完美收场,而全新的绚丽篇章即将开启!
戏剧表演《空点》/ 7月 2-3 日/ 19.30 - 21.30 / 50 ¥
《空点》是一场视觉艺术戏剧表演,其情节的构建和展开借助了大量“狗仔队风格”的抓拍生活照。
19岁的Nada多年来一直在暗处观察周围的人,偷偷拍下照片,捕捉这些人的私生活瞬间。她的主要兴趣在于探寻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并为自己的选择提供参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有时甚至是极端的——人类行为。
在演出中,Nada呈现了一个“人生多选题”;观众将与她一同凝视这些影像,思索其中的含义和模式,她希望能对这个“多选题”有全面的了解并找到一个答案: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观。
2007年,《空点》在布鲁塞尔 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艺术节上首次公演,之后又在意大利、德国、荷兰、法国、匈牙利、挪威、葡萄牙、 塞尔维亚 、美国、爱尔兰和波兰的剧院和文化节中多次亮相。在未来的一年中,巡演将继续进行。
电影《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思经典作品回顾展》/ 7月9日、10 日/ 19:30 – 21:30 / ¥ 30
2010年7月中旬的这个周末将献给荷兰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本次的回顾展由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电影博物馆组织。
尤里斯·伊文思(1898年—1989年)一生共拍摄了80部电影,并在1912年到1988年之间涉足20多个国家进行拍摄。他一生用镜头探索世界,并通过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风起云涌的20世纪。伊文思的时代是电影、电报、打字机和飞机的时代;这个时代介于1917年俄国革命和1989年柏林墙的倒掉之间,经历了艺术与政治先驱力量的繁荣和衰落。无论是荷兰在南海的围海造田工程、美国农村的电气化,还是中国和越南农民的人工灌溉,无论文化和地域的异同,伊文思记录了这场全球性的变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伊文思在贸易联合会和资本主义跨国公司中也会如鱼得水。伊文思在70高龄时还在越南的战壕中进行了拍摄工作,之前他曾四次奔赴战争前线取材。伊文思与中国的情缘甚至可以追溯到抗日时代!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完成了他在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四万万人民》。在这部电影的片段中,观众可以看到周恩来和朱德的身影,而电影中的音乐则使用了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部记录影片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支持。在88岁时,伊文思以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演变的影片结束了他的电影生涯。伊文思说:“拍摄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是最美妙的事情。”
《琴牵一线》音乐会 / 7月14日 / 19:30 – 21:30 / ¥ 70
小提琴家弗里德里克·塞伊丝(Frederieke Saeijs)和钢琴家尼诺·格韦塔泽(Nino Gvetadze)这两位屡获殊荣的音乐家在2007年首次以二重奏的方式同台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合作录制了由冯·韦伯(C. M. von Weber)监制、纳克索斯(Naxos)唱片公司发行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全集,还将在中国、法国和荷兰等国进行巡回演出。
舞蹈演出《舞者的一生》/ 7月 16日、17 日/ 19:30 – 21:30 / ¥ 50
《舞者的一生》包括了三位来自荷兰的年轻编舞师的舞蹈作品和工作坊活动。三位编舞带来的作品分别是:Joeri Dubbe的《探寻未来》,David Middendorp的《15分钟宇宙》和Kenneth Flak的《诸神研究》。
在在《15分钟的宇宙》中,编舞家戴维·米登道普(David Middendorp)从“时间”这一概念中寻求灵感。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与时间相关,而时间却是无形的。要看到你身边的人,只需须臾便可映入眼帘;然而,当仰望群星,我们却又感受到时光流转百万年。我们所感知的“现在”事实上已然成为“过去”的一部分。
约尔瑞·杜波(Joeri Dubbe)所创作的《探寻未来》围绕着人与人在交流中所感受到的恐惧不安而展开。
肯尼斯·弗拉克(Kenneth Flak)的《诸神研究》是长篇舞蹈三部曲《诸神与浮木》的最后一部。整部作品构成了北欧神话中诸神之间的对话篇章,他们分别是:战神与智慧之神奥丁、雷神托尔和邪神洛克。这几位维京之神所构成的苍茫世界既荒蛮暴力又美轮美奂。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生存”。而一旦生存的可能性不复存在,那么即使死亡也要死得有尊严、死得其所。肯尼斯·弗拉克在作品中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诸神的角色与他们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人是否有共通之处?其共通点又在哪里?
KORZO舞蹈剧社(KORZO PRODUCTIONS)是海牙的一家现代舞剧团。在荷兰国内,Korzo声名鹊起,逐渐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自成立伊始,Korzo的名字便始终与年轻的编舞界后起之秀或荷兰舞蹈界各种富有创新精神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古典音乐会《荷兰制造》/ 7月 23日、24日 / 19:30 – 21:30 / ¥ 70
弗兰兹·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乌得勒支市)、国际声乐大赛(登博斯市)和特朗普国际音乐大赛 (埃因霍温市)是荷兰的三大国际音乐比赛。七月下旬,这些大赛的组委会将携手在上海的荷兰文化馆推出《荷兰制造》古典音乐会。这三大比赛的组委会都是国际音乐比赛联合会的成员。
《荷兰制造》将在6月23日和24日举办两场分别以独奏和合奏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届时,三大大赛的新近获奖者俄罗斯钢琴家维塔利·皮萨连科(Vitaly Pisarenko),德国男中音歌唱家凡科·赫尼施(Falko Hoenisch),英国弦乐四重奏组合希思四方(Heath Quartet)和中国打击乐家杨怡萍将倾情演出。此次演出的亮点为弗兰兹·李斯特的作品《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弦乐四重奏组合和男中音歌唱家合作表演塞缪尔·巴伯的作品《多佛海滩》及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五重奏》。此外,著名荷兰演员兼歌手埃德•温鲁滕(Edwin Rutten)将担任音乐会的主持人。
舞蹈《漩涡》/ 7月 30日、31 日 / 19:30 – 21:30 / ¥ 50
漩涡(WHIRL/ WERVEL)于2007年在黎巴嫩、伊朗和约旦的巡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9年9月,漩涡在上海北京进行了演出。
在Boukje Zweigman这次别开生面的演出中,观众也成为了自己所观看的表演的一部分。所有参与的观众需穿着灰色外衣,这样当他们围坐成一圈时就会形成一个浅灰色的圆环。在观众前方是一个白色圆环而在他们后方则设置了一个深灰色圆环。在表演过程中,这些圆环会缓慢移动就如漂浮于空中。
在环圈的中央,一个女演员躺在一个形似石头的物体下面。当背景音效响起,石头便漂浮起来, 女演员也随之上升。她起身站直后就开始如同Derwish(伊斯兰苦修教士)般缓慢地旋转,并不断加速。整个身体不断向内弯曲,但还是保持旋转。观众可以 在安全距离内观赏到这不可思议的自然之力。直到四十五分钟之后,她会出人意料的冲出漩涡的中心。接着是一阵鼓声。伴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她拓宽了环圈,仿佛失控一般直逼向观众。就在此时,音乐趋于平和,演员也渐渐柔和下来,她开始寻找逃离内环的机会,但是似乎没有出口。她只能回到中心。此时保持旋转的演员速度减缓。远出传来一阵声响。舞台上的人渐渐消失……
除演出外,HUB还会举办一场关于剧院管理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