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浦举行世博论坛 探讨建设创新性城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 11:13  文汇报

  建设创新型城区,科技是基础,创新是灵魂。11月28日,由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杨浦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建设创新型城区”在杨浦举行。

  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公众论坛之一,此次论坛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进一步探讨创新让城市更具活力,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近年来,杨浦抓住创新这个主题,通过区校联动、创新驱动,成功把一个传统工业区转变为知识创新区。不仅成功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创新为杨浦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很好地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与会代表们普遍认为,创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建设创新型城区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条重要途径。建设创新型城区,需要激活科技和教育资源,也需要开放与合作。健全和完善创新机制是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主要职责。建设创新型城区,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发展知识型产业要同老城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以人为本是根本宗旨。

  本报现遴选论坛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致辞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

  杨浦的实践,实际上解决了我们最近几年一直思考的大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但我们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做?各地都在认真地思考,都在寻求办法。杨浦紧紧抓住了自己具有“三个百年文明”的优势,实实在在地找出了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那就是推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杨浦的“三区联动”模式是一个创举,它对很多地方有实际借鉴意义。而且杨浦的实践也对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技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在未来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杨浦是我们一个成功的典范。

  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

  杨浦区拥有像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的百年学府,同时杨浦区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引领了百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上海进入新一轮城市结构大调整之后,杨浦区传统工业的优势受到了制约,但是在杨浦区各级领导积极探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如今,杨浦区已经开始依托区域内科教、人文、生态的优势,从“传统工业”向“知识创新”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世博会的目标和使命,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将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中共杨浦区委副书记魏伟明:

  杨浦区是上海的传统工业区和高校集聚区,六年前提出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目标,把老工业城区初步建设成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经验,也是对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最好诠释。

  作为上海世博会三大主题活动之一,世博论坛来到杨浦使我们百万杨浦人民能够感受到世博会的气息。当前,杨浦正在按照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区的建设,世博论坛既是杨浦区演绎实践世博主题、参与办博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新思路的重要平台。

  主题演讲

  中共杨浦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杰:

  本次世博论坛的主题是“建设创新型城区”,确定这样的主题我感到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智慧和创新成果的舞台,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是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传播的载体,创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感受,主要是基于杨浦这座有着百年文明的老城区。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进入了产业升级和新一轮产业发展,杨浦逐步变成了产业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历史包袱大的老城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2003年开始,抓住“创新”这个主题,通过区校联动,创新驱动,成功把传统老工业城区转化成为知识创新型城区,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特别是对这个城区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提升。创新为杨浦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好地反映了、说明了、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也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灵魂。杨浦依靠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路子,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的认可,国家科技部正在总结和推广杨浦的发展模式。

  今天,杨浦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城区的目标,全面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到2015年,把杨浦区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构汇集、创新主体涌动、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区。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构建形成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在推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更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国际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在创新主体间紧密联系与互动中实现的,政府在这种联系与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3年,杨浦区提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政府在杨浦老城区改造和创新型城区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性提出了区校联动、政企联动等工作思路和做法。为协调好区域多方的利益实现多赢,杨浦主动同高校、企业、部队等多方联络,协调各方围绕创新、创业形成了合力,使区域创新体系顺畅运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

  对各个园区空间布局成功经验,可以这样总结:一是在空间上,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产学研发展模式;第二,形成较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区环境的支持,可以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三,有比较活跃的风险基金,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

  对杨浦区提两条建议:第一,杨浦区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区良好的基础,正在形成高科技企业和风险基金的集聚。建议杨浦区提请市有关部门一起做些研究,提高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另外,空间上园区已经与城区建设融为一体,相互支持,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应能为园区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如良好的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服务。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

  在杨浦区和同济大学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经创造了上百亿的产值,而且也已经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研发、设计、创新性的产业集群。这个集群所产生的影响和热量已经辐射到整个杨浦、上海、全国乃至更广的范围。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同济与杨浦,乃至今天与会的方方面面,在未来创新型城区建设当中的合作将有不可限量的成效。

  创新型城区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作为杨浦创新型城区重要主体的杨浦与同济大学应该以创新的精神,在创新试点区以及以后推进到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全面交流与沟通,在现有委托课题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对创新型城区建设方案意见的征集与论证。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科技工作也要解放思想:一是,要有大科技观点,你要用科技整合资源,要广泛联系;二是,科技一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不是配角;三是,全社会要创造一个知识创新的文化。

  我觉得杨浦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创造性工作,建立新体制、新机制的一个典范。第一个就是新思路。我觉得新的思路就是两个,一是传统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技术人员、专利、大学研究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这就需要调整、需要一个新的思路;二是,要有新办法,不能光想。我觉得杨浦确实做了很多新的办法,比如说大学、政府之间怎么对接,比如联席会议制,总得有一套办法,比如说校政联动,政府驱动。

  专题研讨

  利物浦上海合作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奥立弗·早川:

  利物浦一向具有创新精神,我想让大家了解发展创新所需的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利物浦参加明年世博会,我们主题最多的就是怎么利用历史上的遗产,也就是如何利用历史上的老的工厂、厂房和老的港口,把我们的现代经济融合到一块。如何把这些老工业厂房转化功能,同时又把历史遗迹保留下来,利物浦和杨浦有着相似的地方。

  德国“鲁尔2010”专业中德文化交流项目组织者马可:

  鲁尔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工业城市,现在成为了文化之都,因此还是比较适合杨浦区做交流的。让鲁尔区从工业区变成文化城市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人,人把鲁尔变成现在多元化的地方和城市。第二,人的精神也非常重要的。第三个因素,这个地方一直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很多原来的煤矿厂和工业厂,都变成新兴的文化活动之地。

  美国湾区委员会中国事务协调员杜睿:

  美国湾区一直是创新和研发的重要基地。我们看到杨浦的“三区联动”,在我们那里也是这样的,大学、产业、政府的协作也是湾区十分重视的。通过这样三方的联合,可以促进我们进一步提升实力。我们地区现在不管是能源还是医疗,还是教育、土地开发以及交通设施等等方面,实际上都获得了很多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硬件方面,对维持我们现在的活力和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烈东:

  我对杨浦区这几年的巨变感到震惊。杨浦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对合肥市今后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启发。我们合肥的体会是第一,要用开放的理念推进科技创新。第二,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并举。第三,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行。第四,正确处理好总量与质量、政府推动与企业愿望、目标考核与决策风险、近期和长远几个方面的关系。

  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郑瑜: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当时全市展开了讨论,就是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到人均两万美元时,宁波应该怎么办?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宁波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土地,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空间容量,以及环境的容量来容纳当时的发展方式,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今天在杨浦看到的,所谓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必须建设创新型城市。

  中共哈尔滨市南岗区委副书记、区长丁坚: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杨浦有很多相似之处,它的科教资源非常丰富,南岗区是全省政治中心,还是全省的经贸中心,也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区,此外科教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区内有23所高校。这些资源的优势非常好,资源优势如何变成竞争优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严重的课题。我们学习杨浦什么?就是要学习把创新、创造变成创富。

  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柴尧迅:

  当今世界正在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全球化转变。而这个时期对于一个老城区来说转型又尤为重要,而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过这个论坛对我们杨浦是一个实践,也是一个学习。我们一定会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把国家科技部给我们确定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建设向前推进,同时我们要跟长三角一起联动,按照国家的要求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总结发言

  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明:

  经过与会领导与专家的研讨,论坛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共识:

  第一,建设创新型城区,科技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推动城区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用好激活科技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教、人才集聚的优势,打造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第二,建设创新型城区,需要开放与合作。创新型城区建设是一个新的事业,需要集聚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需要学习借鉴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

  第三,健全和完善创新机制是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主要职责。

  第四,建设创新型城区,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发展知识型产业同老城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第五,建设创新型城区,以人为本是根本宗旨。社区是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成果要让社区市民共享。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