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6月12消息:由中国政府主办,上海市承办的2010年世博会将于明年五月正式拉开帷幕。届时,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各省市区和行业都将在世博会这个平台上,做一次最具魅力、最富华彩同时又最具个性特征的精彩亮相。世博会,必将成为一个异彩纷呈的舞台,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个舞台上,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究竟做一次怎样的展示和亮相,在这个舞台上,甘肃又能够展示什么,如何展示,的确是一个既充满压力与挑战,同时又充满诱惑和魅力的话题。
甘肃有什么?我们也在问自己。当我们放眼于遥远的历史空间,我们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自神州腹地的中原喷涌而出,经由甘肃河西走廊这条笔直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光芒四射地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地输入进来,成为历史奇观。肇始于西汉、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甘肃大地上留下了清晰的历史斑驳,甘肃也以最为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丝绸之路宛如一曲曲黄钟大吕般的雄浑交响,长久地回荡在甘肃、中国乃至整个的世界。这种历史记忆,不仅包含着引人迷恋的历史趣味和神秘色彩,更重要的是,他还包含着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许多共同的、美好的追求。带着这样的判断,汇合于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我们确立了“丝路·城歌”的甘肃馆的展示主题。这个主题,找到了甘肃与丝绸之路这个历史记忆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捕捉到了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内在韵律。
在这样的主题关照下,我们将立足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用灿烂的文化积淀来增强人们对甘肃历史城市的记忆,凸显历史上甘肃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巨大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用以甘肃精神推动当代甘肃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转型的奋斗足迹,来唤起人们对当代甘肃近乎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情感共鸣;用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来引领人们一同去畅想未来人类的精神家园。
众所周知,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里就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堪称中国城市之源头。我们至今还可以在大地湾地画这一中国最古老的美术作品中看到当时的人们的生活形态。这一缕文明的曙光,拓展和延伸了中国的文明史。其后,马家窑等文化类型,延续发展传承着这一传统,并以不同的器物记载了人类童年与黄河这条母亲河的亲密关系。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盛,在这条横跨欧亚的通道上,形成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这几个在当时集一时之盛的国际大都市。名闻遐迩的马可波罗曾在其中徜徉逡巡,并绘制了这几座城市与不同水系关系的图册。在这个过程中,隋炀帝西巡和焉支山下的万国交易盛会等都是长时间光耀史册的重大事件,他们记录下了丝绸之路繁盛时代,东西方文明突破束缚,频繁交往、相互促进,带来繁荣和活力,从而大大丰富和加快世界文明进程的历史功绩。周流于甘肃大地,处处可见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不仅构筑了甘肃“文物大省”的美誉,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可资凭吊和遐想的载体。莫高窟、铜奔马,这些形象不仅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甘肃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而且他们更在诉说着一段辉煌,成为甘肃丝路奏鸣曲中的一个个音符,构建起历史的回响。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传承几千年,首先得益于它在传导技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遵循这样的思路,我们发现,作为中华汉字的重要形态——汉简,几乎完整地保留在甘肃大地,甘肃出土的汉简几乎占全国的82﹪,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手段,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文明之源、古城兴盛、文物精华和民族共融,这些元素,构成了甘肃展馆第一部分城曲——开放与融合的主题展示内容。这些元素的选取不是简单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们既符合世博会总主题的要求,同时又最具甘肃的历史、地域、文化特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元素,记录了甘肃在历史进程中,城市形成、发展、繁荣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它既是一种历史追忆,更是一种历史再现。这些元素,既是甘肃特有的,同时有时人类共有的,它们属于甘肃,也属于世界。置身其中,外面在一种历史回响中,去体味、去认知,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陇原乃至整个的中华文明。
八千年悠久文化所赋予甘肃城市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生命气质,激励甘肃城市坚守使命,担当责任,发挥优势。在展示的第二部分壮歌——环境与发展中,我们将立足甘肃的生态演变的描述,来概括因所处黄河上游、防沙治沙的前沿特殊地理位置所承担的城市责任,展示甘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与中下游和周边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甘肃人因应挑战,自我调适,尊重自然禀赋,努力不懈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社区、寻求人与环境、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生态重塑、沙化治理、治水兴城、重镇崛起,将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内容。在改革开放初期召开的去过科学大会上,地处甘肃的中科院沙漠研究所的治沙成果——草方格和中国的两弹一同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方面说明了这项成果的价值,更说明甘肃在治理沙漠方面的突出贡献,如今,以民勤治沙为代表的甘肃人重整河山、改造生态的一项项壮举,无不体现着甘肃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在重塑生态的旗帜下,甘肃人树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非凡业绩。阿克塞城镇化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实施,都是这一系列成果的重要体现。此外,刘家峡水电枢纽、引大入秦工程以及即将上马的引洮工程,又在为我们续写着人类、城市与水源和谐关系的新的篇章,他既是历史旧梦的重温,更是现实奋斗的成果。连接历史,通向未来。甘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和富集的资源,在当代形成发展了一批特色城市。“铜城”白银、“镍都”金昌、“钢城”嘉峪关等是近现代的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6个大型项目落户甘肃,三线建设东部大中城市中的一批工厂和科研单位西迁,使甘肃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极大促进了工业重镇的迅速崛起。省会兰州,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自古就是我国西北地区货物集散与水陆交通中心。其城市发展是国家工业发展战略布局、全国支援和西部开发的结果。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参加了1958年莫斯科举办的国际城市展览会,博得盛誉。兰州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沿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异彩纷呈,素有“黄河之都”的美誉。今天的兰州也被称为甘肃新黄河文化的典范。此外,文化发展的成果也将在这个部分中得到集中地展示,《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些甘肃的名片,将为我们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再现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上述这些元素,是当代甘肃城市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当代文明在甘肃大地盛开的一朵朵奇葩。尽管他们和当今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甘肃精神,本身就是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壮歌,其精神价值,也足以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在这个部分当中,我们既立足成果展示,也关注精神的开掘,毕竟,甘肃人在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用汗水和勤劳,竖起了座座丰碑。
我们从历史走来,我们从现实中奋斗,我们必将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未来的描述,是我们第三部分新韵——创新与未来的中心。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转型的前景,我们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的蓝图,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在甘肃大地上看到对新型能源利用的壮美景观。“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目标,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这时人类未来城市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甘肃已经鸣响了前奏曲,未来必然是一曲曲新声新韵。在这个部分当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梦想剧场,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个动人的形象,调动人们的想象,去憧憬未来城市对人的意义,未来的城市,它或许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里,不仅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栖居在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到升华,精神更加富足,这或许就是人类的梦想。
三个部分,历史、现实与未来,前后勾连,彼此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是甘肃的写照,也是甘肃在世博会主题关照下的一次亮相,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的甘肃馆,会给每一个参观者带来一份感动、一份欣喜、一份憧憬、一份回想,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说,驻足甘肃馆,你一定会有一分收获。
(演讲人:甘肃省参博组委会副主任、甘肃省商务厅厅长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