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世博 > 策划:《走读世博... > 正文
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借由1853年世博会的名声,纽约城迅速积聚大量商业与金融人才,博物馆与展览会事业也日渐发达,几十年后,大西洋彼岸的经济与文化重镇已非纽约莫属。
“1964年,我九岁,在纽约参观了人生的第一个世博会。”2009年3月18日上午,北京太庙旁的一座老式建筑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总干事詹姆士•李普和我进行一番长谈,话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何要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
说起世博会的影响,李普先生出人意料地谈到了自己的世博亲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明日之家的展览,全部是最新的家用科技成果。那时候,我就觉得,用不着多久,我们家就会站满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李普先生从小生活在纽约,他亲历的1964年纽约世博会,是这座全美最大城市举办的最后一次世博会。这次展会上,会干家务的机器人大受欢迎,而一种叫做“个人电脑”的电子设备就少人问津。
自从英国伦敦于1851年首次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一向是最新科技成果的亮相舞台,同时充当着没有硝烟的角逐战场。纽约的世博会之旅,开始于1853年:一群从伦敦参展回国的纽约商人,不怕背负模仿恶名,集资建造了一座和水晶宫极其相似的巨大展厅,足以傲视欧洲列强的机械类展品悉数由美国制造。借由这次世博会的名声,纽约城迅速积聚大量商业与金融人才,博物馆与展览会事业也日渐发达,几十年后,大西洋彼岸的经济与文化重镇已非纽约莫属。
2008年6月的第一天,我在纽约寻访世博会留下的历史痕迹。纽约公园管理局负责历史遗迹保护的约翰•克劳恰克告诉我,1853年世博会的痕迹,现今几乎无存。他推荐我先去纽约的中央公园,那里有一件1939年世博会遗留下来的雕塑。
纽约中央公园的来历,也和世博会有关。美国商人参加1851年水晶宫世博会时,对伦敦市区内的海德公园心生羡慕,于是,一位商人回到纽约后反复游说市政当局,经过多年努力,一个巨大的绿色方框终于出现在纽约的城市规划中。一百五十多年后的酷暑六月,我穿行在中央公园连绵不绝的绿荫里,虽然双脚走得生疼,仍旧对当年执着的游说者心生敬意。
在一个幽静的池塘边,我们找到了一尊双手高举双剑的骑士雕像,这就是波兰送到纽约参加1939年世博会的展品。这一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公共活动进行电视直播,罗斯福总统通过黑白电视向美国观众致世博会开幕辞。“所有来参加纽约世博会的人都将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引领我们的,依然是友谊与国际间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和平。”然而,罗斯福的呼吁抵挡不了战火一再蔓延。这尊远渡重洋、从波兰来到美国的雕像,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归家之途。
爱因斯坦应罗斯福总统之约,给五千年后的人类写了一封信,“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们,必然生活在经常的忧虑中。”这封用特制的墨水和纸写成的信充满伤感,埋在世博会园区的地下深处,等待6939年的人们发现并打开。
6939年的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爱因斯坦担心的相互杀戮是否真的会定期发生?可能毁灭人类的,真的只有战争吗?
(待续)
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阅读:
1《三城记:一个建筑师眼中的美国城市》,梁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2《纽约琐记》,陈丹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国人民的历史》,[美]霍华德 津恩著,许先春、蒲国良、张爱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