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学生早餐现况调查报告在新西兰馆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8日 21:36  新浪世博
小学生早餐现况调查报告在新西兰馆发布

小宝贝描绘出美好的大未来

  学生营养早餐一直是备受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前夕,以学生营养早餐为主题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现况调查》报告于世博园新西兰国家馆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上海市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布,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学生营养问题。该报告还获得了ZESPRI®佳沛新西兰奇异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儿童和家庭工作部部长、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建军、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馆长Phillip Gibson、上海市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柳启沛、上海市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祥瑞、学生营养专家蔡美琴教授、以及ZESPRI®佳沛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游仲渊共同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白粥+油条”到“牛奶+面包”就是营养早餐?

  调查显示:学生早餐行为习惯尚待改善,水果蔬菜摄入尤为缺少

  今年4月,一项名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抽样问卷调查在三地三万余名小学生中进行。该调查通过对三地小学生的早餐现状分析,旨在了解少年儿童的早餐行为习惯、影响早餐行为的重要因素,并且为深入学生营养早餐工作、提高学生早餐营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上海市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大学营养系教授蔡美琴教授在会上就调查报告做了进一步阐述。

  调查显示:

  虽然三地学生、家长对于早餐营养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然而北京和广州仍有大约25%的小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一周吃4-6次的比例占总体:北京为22.1%;上海为14.4%;广州为22%。一周吃2-3次的比例占总体:北京为1.5%;上海为0.6%;广州为1.3%。一周早餐少于等于1次的比例占总体:北京为0.7%;上海为0.6%;广州为1.2%)

  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早餐主要是有家长准备的,吃早餐所花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北京和上海约有40%的小学生只用10分钟在吃早餐上,广州小学生中这一比例甚至超过55%。早餐进食速度普遍较快。

  三地小学生的早餐都主要由谷类、奶类和蛋类组成,种类比较单调,早餐有食用蔬菜、水果和肉类习惯的比例均不足20%,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早餐不需要食用蔬菜和水果。多数人认为从过去的“白粥+油条”过渡到“牛奶+面包”就是营养早餐。

  如何定义营养早餐?对于上述问题,专家给予建议:

  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能满足孩子全天约30%的能量,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足够重视早餐对孩子的重要性,必须坚持每天吃早餐。如果早餐营养摄取不够,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一上午都无精打采,对于健康发育极为不利。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搭配合理、营养丰富的早餐是应对一上午挑战的保障。

  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应当包括4种以上的食物,不仅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还需要维生素及矿物质,早餐种类少,结构不合理,不但会影响到营养素摄入的均衡,还影响到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健康与发育,可能造成记忆力降低、肥胖、便秘、肠胃疾病等问题。

  作为常被学生和家长所忽视的水果蔬菜恰恰是提供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而中国学生在这些营养元素的摄入明显存在不足。建议在早餐中加入1至2份水果,能帮助孩子全面均衡营养,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营养,帮助减少肥胖等问题,促进消化,防止便秘,让孩子活力加倍。让水果在均衡营养早餐中充分发挥作用,使处于身体成长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每天得到足量而且均衡营养的早餐才是健康成长的保证。

  应适当延长孩子的早餐就餐时间,应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早餐饮食习惯,对营养的吸收有好处。

  学生营养专家最后强调:“从早餐的‘量’来看,学生及其家长都们对早餐的重要性已有认识,但是从早餐的‘质’来看,即食物的搭配及均衡营养来看还存在欠缺,水果蔬菜的摄取尤其不足,建议学生家庭注重早餐食物的多样化及营养摄取的多样化,从‘质’上真正改善早餐的营养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力。”

  在发布会上,佳沛应势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发起“小宝贝·大未来”儿童明信片绘画比赛,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未来。该绘画比赛的优胜作品将被制成明信片,并在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中义卖。每义卖出一套明信片,ZESPRI®佳沛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就将向上海市儿童基金会捐出100颗果子,预计将捐出10万颗果子;用于丰富学生及世博建设者孩子们的早餐食物种类、丰富早餐的营养。在活动现场,一张大大的明信片上被来自各个城市的小学生代表和与会嘉宾共同盖上了邮戳,象征该项绘画大赛正式启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