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头三天:允称平稳有序
任绍敏 盛媛 胥会云 王斌 田享华 王琳
当长久的期待为现实,当绚烂的开幕式结束,5月1~3日,上海世博会终于在小长假经受了正式运行的考验。
3日19时,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在园区运行情况发布会上总结称,世博会开园3日基本保持平稳有序。而对游客最关注的暑热问题,洪浩说,园区正在加装遮阳设施。
排队开始缓解
截至昨日18时,“五一”假期3天累计入园56.23万人。其中,1日入园20.4万;2日入园22.56万;昨日截至16时入园12.63万,且人数比2日明显下降,热门场馆排队情况有所缓解。
尽管如此,排队仍是一些热门场馆前的惯常场景。昨日,沙特、日本等展馆的平均排队人数超过2000人,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馆的平均排队人数也超过1000人,英国、美国馆的接近1000人,韩国馆已降到1000人以下,浦西片区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基本不需排队。
至于最热门的中国馆,昨日共接待4.56万人参观。洪浩说,中国馆的实际容量在4.5万人左右,其中30%分给了团队游客,余下3万张预约券通过800多个票检口现场派发,每个口可发的数量事实上非常少。中国馆仍在进一步研究下午不需预约、排队就可参观的可行性,但4日仍将采用预约方式。
昨日,园区最高气温接近30摄氏度,有20人中暑。洪浩说,园区采取了各种防暑降温措施——参观者入园前,园区就打开遮阳伞,开启喷雾设施,开启场馆空调,各商业网点、咨询点也配备了充足的防暑降温物品。昨日,德国馆的等候区加装了遮阳凉棚,将根据实际使用效果,再考虑向其他场馆推广。此外,卫生部门共调配了12辆救护车,以在高温天气下转运病人。
4日是开园后首个普通日,对上海市民来说也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个休息日,世博园区可能面临大客流考验。组织方已决定, 4日园区现场不销售当日票,仅售夜票。
交通:未出现集中离园高峰
5月1日上午9:30,李书浩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从家出发,打算在世博开园第一天去感受一下这个盛会。
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到了浦西的鲁班路站,出站后,李书浩发现,竟然还有一辆免费的接驳大巴可以把他们送到世博园区1号出入口。在浦西园区逛了会儿,他们又坐园区渡轮到了浦东园区。20时许,他们原路返回,乘渡轮回到浦西园区,出了园区后,乘坐免费接驳大巴回到4号线鲁班路站,然后回家。
对于世博会开园头3天的50多万名游客来说,轨道交通是最主要的入园方式。根据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统计, 1日当天超过半数游客选择轨道交通方式抵达园区,且八成客流集中在9:00~10:00入园。
为了方便游客离园,1日起,上海轨道交通5条涉博线路、12个涉博站点,将原先22:30的末班车延长运营至00:10。
不光是运力充足,上海还充分利用了电视、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手段,不断滚动播出实时交通信息,以及时覆盖到所有需要的人群。这些准备,使得世博开园首日游客离园交通平稳有序,未出现集中离园的高峰。
而上海的两个邻省——浙江和江苏,也投入巨大的人力,参与“环沪护城河”行动,确保入沪道路的安全、畅通。仅世博会开幕首日,浙江就投入了9.5万名安保人员。
江苏则在太仓设了世博旅游集散中心,专门服务那些不想自驾游世博的游客,每天可服务3.5万人。从5月4日起,游客可以从这儿坐班车直达世博园区。
游客:欣喜与遗憾兼有
3天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场馆外排起了蛇形长队,沙特、日本等“热门”国家馆的排队等候时间甚至超过3小时,园区广播里也不断传出某个场馆“排队预计时间较长,希望游客分散参观”的客流疏导信息。
因此,对于持一日券的游客来说,由于排队所需时间较长,很多场馆来不及参观,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园区。
1日16时左右,本报记者在园区内的味千拉面店遇到来自深圳的一家三口,他们4月30日下午拿到了5月1日的门票,于是迅速打电话订机票、订酒店,20时左右飞到上海,只为在开园第一天目睹世博盛况。
这一家人中的母亲说,参观的内容还都挺让人满意,只是等待的时间太久。他们刚刚排了3小时的队参观了日本馆,而在短暂休息之后,他们已经不打算再排长队参观热门场馆了,打算很快就回深圳,“我们就在园区里溜达溜达,等以后再找机会来参观其他场馆吧。”
年过六旬的加拿大华侨张家冀夫妇特意来上海看世博会,不过因为不熟悉世博会的一些规定,多走了不少冤枉路,而且排队时间很长,这多少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张家冀夫妇告诉本报记者, 3日早上,他们特意7时许就离开宾馆,打车赶来世博园,结果半路被拦下,因为他们乘坐的出租车不能进入世博管控区。于是,下车后走了半小时才抵达入口。
“因为不知道一些场馆需要预约,所以没能看上中国馆。就像参加一场婚礼,却没能看到新郎新娘,多少有点遗憾。”张家冀说。但得知下午时段中国馆正在尝试只要排队不需预约也能参观的消息后,他们立刻恢复了兴致,尤其是得知里面展示有国宝《清明上河图》真迹及电子动态版后,忍不住起身去排队。
虽然一天下来没看多少场馆,但张家冀仍为世博惊叹:“与中国相关的场馆,从外面看相当壮观。”而3日上午排了3个小时的队才进去的沙特馆,里面的展示也让他们叹为观止,“要是排1小时的队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内容,那就好了。”
上海世博局的一位官员在世博开幕前曾告诉本报记者,根据测算,通常7天才能参观完所有世博场馆。但现在看来,由于大量场馆都需要排较长时间的队才能进去,因此即便花7天,上海世博会也仍是看不完的。
“馆主”们眼中的中国游客
上海近日的陡然升温使摆放了小羊雕塑的荷兰馆外草坪意外地成为最受欢迎的休憩地。荷兰馆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介绍说:“荷兰馆的整体造型是腾空的,馆下面就是草坪,正好遮阳。草坪上就摆着大小不一的‘羊’,这几天上海天气特别热,园区内能遮阳休息的场地又不是特别多,所以这儿格外受宠。”
“不光是小朋友,大人也骑在‘羊’上。”她说,没能抢占到“羊”的游客则就地坐在草坪上休息、吃东西、睡觉,很是享受,“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
不过,本报记者发现,尽管正式开园才3天,有些“羊”看上去已经被损坏。
这位工作人员认为,有的展馆严重缺乏遮阳设施,要排3~4个小时,对人的体力是个很大的考验。不过令她庆幸的是,荷兰馆是全开放式的,走一圈的速度比较快,因此人流控制得不错。
而芬兰馆在经过了试运营的考验后,更加有条不紊。据统计,“五一”当天,芬兰馆的人流量为2.7万左右,占当天园区游客总数的13.2%,超出了之前的预期。
“试运营期间并不是所有展馆都开放,所以当时很多游客在芬兰馆前排起了长队,有时候排两个小时。” 芬兰馆传媒经理周玮对本报记者说,“芬兰人在自己国家几乎没有看到过这种场面,应该说这是第一次经历。”
周玮说,芬兰馆4月23日才加入试运营,比很多场馆晚了3天,“3天的‘时差’让我们从其他展馆得到了一些反馈经验,因此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这几天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
据周玮介绍,现在进入芬兰馆一般需要排队半小时,芬兰馆展厅能容纳800人,但展览区的人数控制在600人左右,希望这样能给游客比较舒适的体验,“一般由讲解员来控制人数,他们有个大约的估计,到了一定人数后,他们会让后面的游客等一等。”
德国馆新闻部工作人员郑璐本以为中国民众对世博的了解“不像对奥运会和世界杯那样多”,但在体验了开园的头3天之后,她频繁地用“非常非常多”来形容德国馆的游客。
“现在普通游客进德国馆可能要排2~3个小时的队,如果上午进馆比较早的话,可能1个小时就够了。”郑璐说。
她介绍说,本来预计游客的参观速度会比较快,后来发现因为德国馆“看的东西、听的东西、可触摸的东西”比较多,游客进入德国馆后基本都会呆半个小时以上,“不过,所幸大家都能理解。我们这边还给身体不便的游客提供了轮椅和特殊通道。”
“中国游客对互动项目特别感兴趣。” 郑璐举例说,德国馆的花园展厅内有个塑料胡萝卜,旁边的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是个兔子窝,如果用这个胡萝卜去够兔子窝的话,“兔子”会跑出来,“这种好玩的环节,游客特别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