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世博 > 正文
本报上海讯 (特派记者冯欣楠 韩玮)上海世博会已过去3天,游客们到底在看什么,他们有哪些观后感?记者兵分两路,在多个热门、冷门展馆随机采访,发现游客们看世博的观念、心态、兴趣点大不同。
盲目跟风型:哪里队长哪里钻
昨日,记者在英国馆排队的人群中找到四川人陈先生,这是他第三天进园,看过法国馆、澳大利亚馆、美国馆、西班牙馆及日本馆等多个馆,都是些大热馆。“其实,来之前没做什么功课,反正看哪里队长就跟哪个队,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回忆起来,这些馆给陈先生留下的就是豪车、6.5米高的“小米娃娃”等印象。细问这些场馆显示的国家文化,陈先生坦言没关注,“一个馆参观最多10分钟而已,光注意显像的东西了”。
痴迷文化型:专在神秘小国转悠
英国人Downham是一位“新上海人”,从事银行工作的他娶了一位上海老婆。昨日,记者在非洲馆遇见他俩,Downham称自己来世博最关注艺术和文化。“非洲馆太棒了,42个国家聚在一起,有很多土著图腾及古老的木雕,历史、文化感厚重,展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非洲广场上的表演也很精彩,来自非洲的演员们有很多想法,一下子就将你带入这个国度。”
家长陪读型:孩子长见识最重要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尽拣不排队的小馆,比如伊朗、斯里兰卡等,“别看外表不打眼,但是有内涵。孩子可以在这些国家中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化以及环保。”
到此一游型:走到哪“POSE”摆到哪
昨日13时,好不容易从西班牙馆“突围”出来,40岁的李育强说,没看出啥名堂,就是有人跳舞然后是个大模型娃娃。“不过,我在能拍照的地方都拍了照,包括馆里最黑的时候我都拍下了舞蹈演员的照片。”他觉得,到一趟世博会不容易,“看什么都无谓,无非是高科技的比较嘛,多拍些照片做个留念吧。”没进去的馆,他都在门口摆了POSE让同伴给他“咔嚓”。
山东的王先生一家和李育强的想法不谋而合。一路场馆走来,无论进入与否,就给9岁的孩子拍照,“体验一把环球之旅” 。
逛街散步型:到处转,看什么都无所谓
74岁的吴松林来自山西太原。这次看世博会,和73岁的老伴陪着20出头的外孙来。10时25分,3人正在英国馆的城市公园里交谈着。老人说,排了1小时的队才进英国馆就看到一些种子、植物,太单调。老人说,他逛什么都无所谓,外孙非要进来看。待会,再跟着他到德国馆转转。
目标专一型:一天只想看一个馆
来自山东的王浩明,大学刚毕业一年,85后的小伙子十分执着。“这次来上海世博,就为看沙特馆。”6时起床7时就选择6号门排队,9时15分站在沙特馆的门口,成为当天进沙特馆的前三甲。不到10时从沙特馆出来,小伙子十分兴奋,“终于看到1600平方米的超大屏幕了,爽”。剩下的时间,小伙子只想在园里走走吃吃喝喝,然后第二天打道回府,丝毫不在意是否浪费了一天的门票。
另有图谋型:“暴走”搞收藏
世博会上,很多国家拿出丰厚的纪念品、礼品,送给来馆的游客。一些参观者期望能多点收藏,冲着这些礼品,在展区间“暴走”。这一日,来自山西的王先生就在礼品的场馆来回跑,先去香港馆拿一个漂亮的环保袋,再去捷克馆猜一下“智慧之泪”的黄金含量,在非洲馆寻漂亮的徽章,最后去国家电力馆“拿”一个太阳能手电筒,“有纪念意义,也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