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建筑系主任Lehmann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21:08  

  7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发展——暨2009真如国际论坛”在真如副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不仅吸引到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众多国际级建筑规划大师、城市开发实战专家济济一堂,大众对于论坛前期活动的热情参与及网民与专家的现场积极互动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国际性与大众化结合的特点。以上为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Steffen Lehmann。

  Steffen Lehmann:谢谢!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也感谢刚才的朱局长。我想接着马先生所提出来的问题,我们如何建设城市的副中心。比如说,我们今天所在的区域——“真如中心”,我认为已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当然对我们来说也是有挑战的。因为现在有一次机会让我们把这个事情做的正确。

  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和以前的建设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观念在更新。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这样副中心里面有非常好的绿化,有很好的街道,同时,它还有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甚至这个副中心可以在食物上做到自给自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建筑和城市化的典范,需要如何进行改变?给大家提出绿色城市主义的概念。接下来,我想再花一点时间介绍一个案例,就是柏林波斯坦广场的建设问题,最后提一点我的建议。

  在2010年到2030年差不多全球城市发展的90%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麦肯锡做过一个研究,在现在到2025年当中在中国会出现81个新的城市中心,总人口达到2700万。基本上,这样副中心会位于现代城市的50公里半径范围内。这个曲线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印度也是类似。而且在城市建设当中,不仅设计它的建筑,还要设计它的街道。一个购物中心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副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购物中心的地方。在我过去的工作当中,我认识到一条规律,要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必须从本质上来讲是跨学科的,不能仅仅靠一门学科来完成这个任务。这种绿色城市主义的概念,它需要我们的能源和材料、以及水和多样性之间的融合,同时还需要在城市规划以及交通规划方面能够相辅相成。

  这是柏林的波茨坦广场,这是在1993年的时候由一个团队来设计出来的。当时设计是由10个部门联合设计的。当时,我们想办法来说服梅赛德斯汽车公司,向他们说明在这个区域里面80%的办公室的职员和居民必须要靠公共交通来进行自己的行动。它的绿色面积达到了4万平方米,所有的建筑都要使用自然通风的水池,通过采用自然学设计。在93年到95年的时候,当然我们这个设计一直到2000年的时候才真正完成。当然,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有一个概念,一个建筑的成本,不仅是建造成本还包括后续的运营成本。我们希望把能源的消耗设计地更低,让建筑本身在节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消费是需求的结果,而需求是设计的结果。

  也就是说,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就会带来什么样对能源的需求。我们希望这种绿色的街区应该是紧凑型的和适宜居住的。也就是说,这个区域里面必须要紧凑。所有的公共服务必须在300米的半径范围内,包括他的汽车、便利店以及其他社区的设施,要在可以步行的范围之内。如果你要到其他区域去的话,总要公共交通,这是1908年的波茨坦广场的景象。当然在这个区域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来一个一个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在这里它的交通是非常拥堵的,这是1908年情况,当时还没有很好的交通灯。

  这是1912年画的波茨坦广场的图画,这是被分开的柏林,实际上柏林被分割成两部分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这是另外一张有柏林墙的图像,这是温德斯的一幅作品《欲望之翼》,我记得当时在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我在伦敦,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现在离柏林墙推倒已经整整过去20年,在之后发展的情景以及发展的成果仍然让人非常的惊讶。其实,推倒柏林墙仅仅是第一步,在这之后如果让东德和西德的人在一起,这是更加艰巨的任务。

  这是1993年波茨坦广场的鸟瞰图。大家可以看到,有些区域已经被改造成了绿地,街道的交通也没有原来那么拥堵了。在我们设计当中还有一条人造的运河,我们把一条人工的运河放在一个城市中心,但是我觉得它的优势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其实,我们的想法是在城市当中又建造一个城市,但我们不想把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区的部分隔离开来,就必须把这个城中城和周边的区域能够建立起一种联系。

  目前在它的总面积当中有一半是办公楼的设施,同时我们注意到在设计过程当中,要让它的办公区域、工作区域和居住区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另外,在不同的大楼之间有一种能源的交换,不同的项目相互支持。比如说,在游泳池和周边的超市之间,可以有一种能源的相互交换。我们搞热电联供甚至于是汽电联供模式,使这个区域成为一个大的太阳能区域,并且使这个区域成为一个生态型的区域。我们搞城市农业,我们让在这块城市区域里面所种植的食物,这些果蔬来供本区域的人们享用。它应该是一个混合型的城市架构。如果看不同城市的密度,你们会发现在上海,它的城市密度在某些地方是非常高的。

  再来看一看柏林、伦敦和墨西哥城也是如此,就像马教授刚才所展示的这些图片,这是在巴黎的多中心格局,这是柏林、纽约还有东京,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发散型的模式,这是北京的环状格局。我觉得在城市密度的分布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天津大家看一看,它已经是分散型的城市多中心的格局,而武汉是单一中心,哈尔滨也是如此,重庆是一种分散型的,当然次中心密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来看一下香港的情况,我们不希望像香港,也不希望像墨西哥一样。这是在1950年和2015年的能源消耗的比较,在过去20年当中城市化的道路抵得上欧洲200年的发展历程。

  所以说,城市的设计给我们更好的能量来解决城市发展当中的问题,让城市有更多的绿地,有更多的公园,同时在城市副中心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在24小时内世界上空中交通流动的景象,大家看到很多的人都飞到欧洲去。

  大家看一看,在美国的情况,在澳大利亚、亚洲也是如此,都是向城市集中,很快大家会看到一个反向的流动。也就是说,不同的城市副中心其实是有竞争的。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